南應大美術系傑出系友李怡萱-BLTV 創藝多腦河 -電視節目採訪

南應大美術系傑出系友李怡萱-BLTV 創藝多腦河 -電視節目採訪

第1105集(上)-藝術家/李怡萱

23:47

藝術家李怡萱,以土地記憶為主軸脈絡,作品中常見將芭蕉樹、絲瓜……等亞熱帶植物做為創作符號,藉此把家的意象與自己生活經驗轉換到作品之中。媒材以壓克力彩及礦物顏料為主要,近期部分作品中亦使用環氧樹脂,表現作品更多的層次堆疊。其最新個展「暮光的植栽者」講述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命狀態,與土地共生共榮的樣貌,正在阿波羅畫廊展出。

 l.y.h_art

  • 關於李怡萱

  • 李怡萱
  • 1990 出生於蘆洲,新北

    *學歷

  • 台南應用科技大學美術系 畢業

  • 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美術學系創作組碩士畢業

    *個展

    2021《暮光的植栽者》李怡萱個展,阿波羅畫廊,臺北

    2021《居所》MIT新人推薦特區-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阿波羅畫廊展位,臺北

    2021《孤島回聲》神農青舍,宜蘭

    2015《造生態》李怡萱創作個展,木子,臺南

    2016《土地紋理》個展,三条線藝術空間,臺北

    *聯展

    2021 WHAAAAAT’S 國際當代藝術博覽會,阿波羅畫廊展位,臺北

    2020《到城藝遊‧構圖台灣》阿波羅畫廊×大稻埕國際藝術節,學藝埕,臺北

    2020《別樣風景》婉藝埕-陳德旺故居,阿波羅畫廊,臺北

    2020《獼望荒山》草山行館,臺北

    2019《土地 | 獨白》」楊桃派-阿波羅畫廊新銳畫家助長計畫(六),阿波羅畫廊,臺北

    2019 李怡萱‧劉默霖雙人展,阿波羅畫廊×恆.好,恆春

    2019《我與綺麗世界的約定-新世代的色彩與實相》國立彰化生活美學館第三展覽室,彰化

    2018《拾藝作坊.隱於南園》阿波羅畫廊×The One南園,新竹

    2018 台南藝術博覽會,阿波羅畫廊展位,臺南

    2017《構圖‧台灣》第三屆視覺藝術創作徵件入圍聯展,王道銀行總部藝廊&阿波羅畫廊,臺北

    2017 藝術廈門博覽會,廈門國際會展中心,中國

    *獲獎

    2021 獲得2021 ART TAIPEI「MIT新人推薦特區」入選

    2021 獲得宜蘭獎西方媒材類入選

    2017 獲得第二屆「構圖‧台灣」視覺藝術徵件比賽入選

    2016 獲選文化部藝術新秀創作發表補助計畫

    2011 獲得第十五屆桃城美展西畫類入選

    |

    LEE Yi-Hsuan

    1990 Born in Luzhou, New Taipei

    *Degree

    Graduated from the Master of Fine Arts, National Taichung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Solo Exhibitions

    2021 Solo exhibition at Apollo Art Gallery, Taipei

    2021 Art Taipei MIT, Apollo Art Gallery Booth, Taipei

    2021 Solo exhibition at Shen Nong Village, Yilan

    2015 Solo exhibition at MUZI, Tainan

    2016 Solo exhibition at Project Z Gallery, Taipei

    *Joint Exhibitions

    2021 WHAAAAAT’S , Apollo Art Gallery Booth, Taipei

    2020 Tua-Tiu-Tiann International Festival of Arts, Apollo Art Gallery & Tua-Tiu-Tiann International Festival of Arts, Taipei

    2020 Joint exhibition, Apollo Art Gallery & Wan Yicheng, Taipei

    2020Joint exhibition at Grass Mountain Chateau, Taipei

    2019 “The Land|Monologue” Young & Top, Apollo Art Gallery, Taipei , Taiwan

    2019 Joint exhibition, Apollo Art Gallery x Hun-Hau, Hengchun

    2019 Joint exhibition at National Changhua Living Art Center, Changhua

    2019 Joint exhibition at CC Gallery, New Taipei

    2018 Apollo Art Gallery 40th Anniversary Exhibition at The One Nanyuan, Hsinchu

    2018 Art Tainan, Apollo Art Gallery Booth, Tainan

    2017 “GO TO TAIWAN” 2nd O-Bank Education Foundation & Apollo Art Awards, Apollo Art Gallery, Taipei, Taiwan

    2017 Art Xiamen, Xiamen

    *Awards

    2021 Selected as the "Art Taipei MIT"

    2021 Selected for the 2021 YILAN AWARDS

    2017 Selected for the 2nd “GO TO TAIWAN” O-Bank Education Foundation & Apollo Art Gallery

    2016 Received a subsidy from the Ministry of Culture

    2011 Selected in the Western Painting category of the 15th Taocheng Art Exhibition

     

  • 展覽

  • 文化部MIT新人推薦特區 藝術新銳展現創作能量

    2021/9/3 18:05(9/3 19:36 更新)

  • https://www.cna.com.tw/news/acul/202109030267.aspx

  • 文化部「MIT新人推薦特區」及原民會「原住民新銳推薦特區」入選藝術家名單3日公布,MIT評審代表林熺俊(前排左起)、畫廊協會理事長張逸群、文化部藝術發展司長梁晋誌、原民會原住民族文化發展中心主任曾智勇、原民新銳評審委員代表彼勇.依斯瑪哈單,以及入選藝術家、畫廊代表等合影。(文化部提供)中央社記者邱祖胤傳真  110年9月3日

    文化部「MIT新人推薦特區」及原民會「原住民新銳推薦特區」入選藝術家名單3日公布,MIT評審代表林熺俊(前排左起)、畫廊協會理事長張逸群、文化部藝術發展司長梁晋誌、原民會原住民族文化發展中心主任曾智勇、原民新銳評審委員代表彼勇.依斯瑪哈單,以及入選藝術家、畫廊代表等合影。(文化部提供)中央社記者邱祖胤傳真 110年9月3日

    (中央社記者邱祖胤台北3日電)文化部3日公布「MIT新人推薦特區」入選藝術家名單,包括李怡萱、黃立穎、黃翰柏、張乃仁、劉慧中、蔡函庭、簡佑任、蘇頤涵等8位藝術家入選;另原民會「原住民新銳推薦特區」則有蔣沛珊、柯雅庭、潘勁等3位藝術家入選。

    文化部藝術發展司長梁晋誌表示,培植藝術新秀是文化部的核心政策,MIT每年徵選8位(組)35歲以下新銳藝術家,參展Art Taipei(Made In Taiwan-新人推薦特區)。2008年迄今已培植超過100名年輕藝術家,為藝術產業注入活水,促成畫廊、藏家及藝術家三贏。

    梁晋誌表示,在文化部合作平臺下,原民會2020年首次辦理「原民新銳推薦特區」,徵選3位45歲以下原住民青年藝術家,與MIT藝術家一同參展,獲良好的銷售成績及迴響,今年續辦第二屆,也很感謝畫廊協會共同攜手前進。

    根據文化部發布新聞稿,「MIT新人推薦特區」藝術家之中,李怡萱的創作以土地記憶為主軸脈絡,強調如何與土地共存;張乃仁的裝置藝術作品探討艋舺歷史身分認同;黃立穎運用奇石本身的特殊造型,描繪自然界的神祕性與遙不可及的外星世界;黃翰柏錄像作品「地方感的隙縫」系列,以回訪歷史的視點,展現對於土地的關懷。

    劉慧中作品以童話的敍事手法及淡色溫馨的調子述說夢幻秘境,甜蜜的色彩填滿畫面卻隱約透著恐怖和神秘感;蔡函庭的創作主軸圍繞著對生命綻放與殞落的更替之各種想像;簡佑任以「水泥系列」、「舉牌工人肖像計劃系列」及「家屋系列」作品,探討家與現代文明之間的關係;蘇頤涵作品以油畫創作展現人在世界生存的哲學觀。

    本屆入選的原民新銳藝術家,柯雅庭的創作以異鄉遊子內心的反思與徬徨展現對家鄉的懷念;蔣沛珊以創作反思泰雅父系社會對於性別之不同見解,及夢境與部落生活的相互呼應。

    潘勁的創作動機源自出生地澎湖的環境思考,作品藉由錄像新媒體裝置,透過3D演算技術製造海洋波濤駭浪景緻,從中牽引出遺棄船隻隨風飄擺的意象,表達政治權力與家族遷徙之間所交織的社會情感意識。

    MIT新人推薦特區及原住民新銳推薦特區,將於10月22日至10月25日於台北世貿中心展覽一館展出。(編輯:屈享平)1100903

  •  
  • 媒介掠影與浮世風景:台北藝博MIT新人特區與馬格南特展側寫

    傳統的紀實攝影,持續地在當下多媒體與社群媒體興盛的社會,發揮著過人的影響力。然而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之下,今年MIT的新人藝術家世代,則是嘗試在新的影像經驗中,找尋個人、社會與群體認同的嶄新媒體符號或擬像,兩相看來也是有趣的世代對比。1

     陳飛豪

  •  

    https://artouch.com/market/content-51363.html

    2021.10.23

  • 透過每年台北藝博會的MIT新人特區徵選與展出,當下的台灣藝術界也能藉此理解新世代年輕藝術家們的創作取向與思維。簡單觀覽這次的參展藝術家,李怡萱將台灣的民間景象轉化為個人風格的奇幻世界,張乃仁與黃翰柏,皆在媒體文化、媒介載體與藝術媒材等三個看似具有交集,卻又彼此互不相隸的模糊地帶中,把玩著各種可能性。而簡佑任則在上述兩者的大方向與概念:台灣浮世風景的再造與媒材思辨的領域中,提出自身想像與觀點的同時,也為兩者構築了某些對話的空間與橋樑。另外本次博覽會也推出由謝佩霓策展,無國界醫生與馬格南攝影通訊社合作的特展「﹝﹞所在:MSF醫療行動50周年攝影展」,正統且本格派的紀實攝影作品與當下青年藝術家的作品形成有趣的對比。

    李怡萱。《收藏者的禮物》。油畫、壓克力、礦物顏料、雲母、金箔、畫布。116.5x91cm。2021。(攝影/陳飛豪)

    新人特區藝術家們的民間風景與媒介演繹

    走進李怡萱的展場,最吸引觀眾目光的想必是《收藏者的禮物》與《地之旅》這兩件作品,若是對台灣民間信仰有所了解,便會發現這是舊時代中常見的「墓厝」,也就是家族墓,隨著時代更迭,這類墓所也會反映著不同時代的建築特色。李怡萱的作品的取材對象以日治時期後出現的洋式街屋為主要風格,簇擁著台灣常見的熱帶植物,帶出藝術家用心經營的奇幻氛圍。同樣是處理台灣的民間意象,

  •  

  •  

  • 張乃仁的《■■■■■■■》中,刻意將自攝的萬華地方風景,置入於擬仿旅遊雜誌的排版文件中,並以透明塑料製的吊帶褲,隱喻過去常聚集於此的藍領階級工作者,組成當下雜誌促銷時常見的贈品包,暗喻消費典範與產業轉移後,具有旅遊經濟後設意涵的地方影像,如何再次進入新的媒介資本消費秩序當中。

    黃翰柏。《船岸渠道》。四頻道錄像。依場域而定。2021。(攝影/陳飛豪)

    張乃仁。《■■■■■■■》。Printout、PVC與塑膠布。127x46cm。2020。(攝影/陳飛豪)

    而在黃翰柏的多頻道錄像創作中,他從風景建構的角度出發,將不同地域的影像,拼貼重構成一個新的流動景象。「風景」確實也是台灣美術在邁向文明開化之初用以認知自我的符號,對黃翰柏來說,他則是以多頻道的空拍影像和影像拼貼,跳脫過去以繪畫,或者說人眼為準的觀看框架,以新的角度重新定義「風景」,帶領觀眾重探都市空間與自身的連結。這類重構風景圖像的創作策略,也可在簡佑任的《臺灣山海屏風—能高大觀》中看到,惟相較於黃翰柏的創作策略,簡佑任延續了日治時期繪畫的觀看視角,卻將媒材改為水泥這取自於自然的工業材料,以最初始的圖繪形式喚醒大眾對環境問題的思考。在另外的《舉牌工人肖像計畫》中,他將視角轉向民間路上常見的舉牌工人,透過街訪為其繪製人像,關注當下社會的勞動狀態,一方面重構台灣過去圖像累積的媒介擬態,另一方面透過新的藝術行動與錄像紀錄,發展出新的圖像訊息。綜合以上,透過台灣浮世風景的轉譯,輔以媒體文化、媒介載體與藝術媒材的取用,相信是本次MIT新人特區藝術家為我們揭示的某種反映自台灣社會與文化的時代徵侯。

    簡佑任。《舉牌工人肖像計畫#6》。數位投影、相紙輸出、廣告帆布、木棧板、紙本素描、錄像裝置。依場域而定。2021。(攝影/陳飛豪)

    簡佑任。《舉牌工人肖像計畫#6》。數位投影、相紙輸出、廣告帆布、木棧板、紙本素描、錄像裝置。依場域而定。2021。(攝影/陳飛豪)

    另外一個同樣在藝博會現場的無國界醫生與馬格南攝影通訊社合作的「﹝﹞所在:MSF醫療行動50周年攝影展」則為我們帶來了形式相較之下略為「古典」,且在大眾新聞媒體發展歷史中,具有重要地位的紀實攝影。在攝影理論發展持續的當下,這類影像自然曾經飽受批判,但它依舊試著以自身特有的尖銳刺點,持續在全球的影像媒介空間流通,藉此取得自身的輿論力量,這份力量在這次展演的體現,則是用支持無國界醫生的國際救援工作,如策展人謝佩霓所言,在影像輕易可取得,而又過度修飾的後疫情時代,這樣直言無諱的寫實攝影手法,側重事實的呈現,無須掩飾美化,只需講求直指或者近似於真相的「影像語言」。在此便可以看出影像的力量便足以跨越時空、世代、文化和語言窒礙,將情感昇華至精神層次以超越現實。由此可見,傳統的紀實攝影,事實上也持續地在當下多媒體與社群媒體興盛的社會,發揮著過人的影響力。然而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之下,今年MIT的新人藝術家世代,則是嘗試在新的影像經驗中,找尋個人、社會與群體認同的嶄新媒體符號或擬像,兩相看來也是有趣的世代對比。

    「﹝﹞所在:MSF醫療行動50周年攝影展」由謝佩霓策展。(攝影/陳飛豪)

    無國界醫生與馬格南攝影通訊社合作的特展「﹝﹞所在:MSF醫療行動50周年攝影展」現場。(攝影/陳飛豪)

    TAGS

    ARTTAIPEI MIT MIT新人特區 MSF醫療行動50周年攝影展 張乃仁 李怡萱 簡佑任 謝佩霓 馬格南電影通訊社 黃翰柏

     陳飛豪( 90篇 )

    陳飛豪,生於1985 年。文字寫作上期冀將台灣史與本土想像融入藝術品的詮釋。藝術創作上則運用觀念式的攝影與動態影像詮釋歷史文化與社會變遷所衍生出的各種議題,也將影像與各種媒介如裝置、錄像與文學作品等等結合,目前以寫作與創作並行的形式在藝術的世界中打轉。曾參與2016年台北雙年展,2019年台灣當代藝術實驗場之「妖氣都市:鬼怪文學與當代藝術特展」、2021年國家攝影文化中心的「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以及2020/2021東京雙年展。著有《史詩與絕歌:以藝術為途徑的日治台灣文史探索》。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