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資料正建構中,可以點選標題跳至下方觀看圖文說明或直接點選網址進入網頁。
一、國內網站
06_Shopping Design|設計生活、風格經濟、文化創新、創意靈感 ■前往首頁
08_美角 — 生活中的每一課<Youtube頻道> ■前往首頁
10_文化內容策進院( Taiwan Creative Content Agency ,TAICCA )■前往首頁
11_藝術學門-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發展司-科技部 ■前往首頁
13_藝術當代產業情報與線上展廳新媒體 _ 典藏ARTouch.com ■前往首頁
14_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自由的博碩士學位論文全文資料庫 ■前往首頁
15_Airiti Library華藝線上圖書館 ■前往首頁
18_國教署普通型高中_學科資源平臺 - 美術中心首頁 ■前往首頁
19_教育部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_設計群科中心_首頁 ■前往首頁
--------------------------
--
--
--
--
隨著網路快速發展,近十年來消費習慣與生活模式已被大幅度改寫,藝術產業革新,早已成為臺灣藝術產業裡人人關注的議題。我們建立臺灣唯一藝術產業鏈全通路領導品牌,經由數年不斷累積而成一條龍的布局,「非池中藝術網」藝術網路媒體為全台流量最大,推出24小時都能逛畫廊的線上畫廊平台「非池中藝術聚點」及「非池中線上藝廊」指標性藝術電商平台,吸引電商會員,媒體與線上通路產生綜效。更成立「帝圖藝術研究中心」提升藝術產業之科學研究、科技應用,振興藝術及科技領域之發展。
我們也達成虛實整合的完整布局與產業地位,帝圖是台灣唯一同時擁有古董、書畫、西畫拍品的拍賣公司,掌握亞洲經濟高度成長之下,臺灣拍賣市場發展書畫藝術品生貨的競爭利基,徵集拍品件數、買方人數及營業額逐年創下新高紀錄,在全球規模已具備競爭優勢與地位。「帝圖藝術拍賣會」每年舉辦四次拍賣會(迎春、春季、夏季、秋季拍賣會),2020年度拍賣成交額突破九億元迭創新高。
讓藝術走進生活,是我們一輩子的使命。2009年,帝圖科技成立,便是在這波革新潮裡,看到能活絡藝術產業發展的新可能。我們希望能替台灣建立一個多元整合的藝術環境,推動全民藝術,從生活裡落實藝術教育、讓人人喜歡藝術、欣賞藝術、收藏藝術,成為藝術產業活絡發展的先行者。
為此,本公司將藝術家作品從藝術家電商平台「非池中線上藝廊」、畫廊電商平台「非池中藝術聚點」至「帝圖藝術拍賣會」進行一條龍整合,打造藝術全通路產品線,銷售推廣各種階段、不同價位之藝術品,透過旗下通路一次購足。在全通路品牌目標之下,並建構權威藝術線上媒體「非池中藝術網」,專注於產業垂直深化經營以及附加價值的提供,整合上下游產業,以期拓展更多商機。
06_Shopping Design|設計生活、風格經濟、文化創新、創意靈感
從自身立足的土地出發,發掘報導具設計美學、獨特風格與善意理念的人事物。透過生活裡有趣、有用、有意義的大小設計事,包括空間、建築、飲食、物件、展覽、活動、旅行、藝術、音樂、影像⋯⋯,Shopping Design 與你一起看見設計、體驗設計、享受設計,選擇自己的理想生活,活出屬於自己的生活風格。
--
計畫理念
一、美感教育是多元的人文教育
從生活的潛移默化,可透過發現、探索、體驗的歷程,從人與自己、人與社區/社會/社群、以及人與自然生態環境的互動中培 養「發覺美」、「探索美」、「感受美」、「認識美」及「實踐美」的知能,進而讓學生產生能信心而應用於生活之中。
二、美感素養是國家的競爭力,是創造力的泉源
「美感的培養」應從幼扎根,以學生為主體,學校課程教學為核心,開啟美與人文的內涵,並以「生活美感」為主要範疇,包括校園空間美感的體驗與創造等,以增進學生對生活周遭的理解與審美判斷力。
三、以課程設計涵養美感素養,共創美好生活環境。
課程設計透過教師的專業引導,在累積、深化、拓展、永續的審美原則下,發展出整體的設計、創新與跨域合作的可能性,從點、線到面整體規劃、公私跨域合作與國際連結,共同創造美好的生活環境,進而提升國民的美感素養。
計畫目標
一、提升學生設計創新美感素養、營造美感學習環境及增進國民美學前瞻能力。
二、全面提升國民之美感素養。
三、提升美感之鑑賞水準。
四、使全民以追求美為內在的動力。
五、自美育建立心手合一、感性與理性並重的創造品賞的精神力量。教育部擘劃中長期計畫來推動美感教育,第一階段關注開啟視覺美感覺察力,其後再推動賞析與手做能力,而目前主要任務為建置一個精進平臺,從事教材內容、課綱研議、培育種子教師,以及推廣至社會大眾。最重要的是期望能培養有賞析美和具實作能力的中學生為新一代公民。
美感是什麼?
美感怎麼做?
【美感入門】教育部委託「各級學校教育人員生活美感電子書發展計畫」
計畫名稱|各級學校教育人員生活美感電子書發展計畫
委託單位|教育部
執行單位|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
計畫主持人|吳光庭教授
出版時間|2016年8 月
版權聲明|本書所收錄之圖片,不允許使用者重製、散布、傳輸以及修改著作,並且不得為商業目的之使用。
美感電子書|下載連結(另開新視窗)
--
說明:以台灣生活議題為中心的字型科普頻道,以各種有梗的材料與議題,拉近字型與你的距離。我們是做字體的人,也是愛字體的人。我們是 justfont。
10_文化內容策進院( Taiwan Creative Content Agency ,TAICCA )
為提升文化內容之應用及產業化,促進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文化部參酌國外專業中介組織模式,擬具《文化內容策進院設置條例》草案,行政院會於 2018 年 3 月 8 日通過後送立法院審議。《文化內容策進院設置條例》於 2018 年 12 月 25 日三讀通過完成立法,2019 年 1 月 9 日總統正式公布後, 2019 年 2 月 12 日行政院發布施行。文策院第一屆董監事名單於 2019 年 5 月 28 日經行政院正式核定,並已於 6 月 17 日召開第一屆第一次董監事會議。文化內容策進院( Taiwan Creative Content Agency ,TAICCA )於 2019 年 11 月 8 日舉辦揭牌大會,掛牌成立,為提振臺灣文化力和振興臺灣文化經濟開啟了新的里程碑。
--
11-藝術學門-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發展處-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
概況: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發展司的目標,在於鼓勵並提昇國內人文及社會科學基礎學術研究水準,並配合社會需要,積極推動兼具學術及實用價值之應用性研究,以期促使人文社會與科學技術均衡發展。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發展司之業務職掌,依學門研究內容分成四大領域:人文學、社會科學、管理學、科學教育領域。
編號 |
題目 |
作者 |
卷期 |
日期 |
---|---|---|---|---|
1 |
曾曬淑 |
4.1 |
2001.09 |
|
2 |
曾曬淑 |
4.2 |
2002.04 |
|
3 |
曾曬淑 |
5.2 |
2004.03 |
|
4 |
曾曬淑 |
6.1 |
2004.12 |
|
5 |
謝明良 林聖智 |
6.1 |
2004.12 |
|
6 |
袁汝儀 |
6.2 |
2005.03 |
|
7 |
何友鋒 |
6.2 |
2005.03 |
|
8 |
林聖智 |
6.2 |
2005.03 |
|
9 |
謝佩珊 (文字整理) |
6.2 |
2005.03 |
|
10 |
顏娟英等 |
8.1 |
2006.12 |
|
11 |
林品章 |
8.2 |
2007.03 |
|
12 |
巫佩蓉等 |
8.2 |
2007.03 |
|
13 |
曹德啟 |
8.4 |
2007.09 |
|
14 |
巫佩蓉 |
9.1 |
2007.12 |
|
15 | 《戲劇研究》─國科會補助創新期刊 | 王璦玲 | 9.4 | 2008.09 |
16 |
陳玲鈴 莊雅量 |
10.1 |
2008.12 |
|
17 |
陳玲鈴 |
10.2 |
2010.03 |
|
18 |
楊建章 |
10.3 |
2009.06 |
|
19 |
顏娟英 |
10.3 |
2009.06 |
|
20 |
陳玲鈴 |
11.1 |
2009.12 |
|
21 |
王雲幼 謝杰樺 |
11.1 |
2009.12 |
|
22 |
林品章 |
11.1 |
2009.12 |
|
23 |
林榮泰 |
11.1 |
2009.12 |
|
24 |
林昆範 |
11.1 |
2009.12 |
|
25 |
王璦玲 |
11.1 |
2009.12 |
|
26 |
劉巧楣 |
11.1 |
2009.12 |
|
27 |
賴毓芝 |
11.1 |
2009.12 |
|
28 |
楊建章 呂心純 |
11.1 |
2009.12 |
|
29 |
林品章 |
12.1 |
2010.12 |
|
30 |
白適銘 邱國峯 |
13.3 | 2012.06 | |
31 | 「百年人文傳承大展」在國立歷史博物館 | 郭暉妙 | 13.3 | 2012.06 |
32 |
蔡順美 吳國豪 |
13.3 | 2012.06 | |
33 |
許惠玟 黃佳慧 |
13.3 | 2012.06 | |
34 | 李子寧 | 13.3 | 2012.06 | |
35 | 錢善華 | 13.3 | 2012.06 | |
36 | 林素甘 | 13.3 | 2012.06 | |
37 | 臺灣設計競爭力之研究 | 鄧成連 | 13.3 | 2012.06 |
38 | 排灣族與魯凱族神話傳說與祭典儀式之視覺圖像 |
洪明宏 邱宗成 |
14.2 | 2013.03 |
39 | 近代東風西漸的一段插曲—《東方造園論》 | 邱博舜 | 14.3 | 2013.06 |
40 | 《軼事與電影史:中國早期電影與布洛斯基的再協議》學術專書 寫作經驗分享 | 廖金鳳 | 14.4 | 2013.09 |
41 | 莎戲曲:跨文化改編與演繹 | 陳芳 | 15.4 | 2014.09 |
42 | 享受拼圖的樂趣,體會過程的重要 | 王櫻芬 | 17.3 | 2016.06 |
43 | 布農族及西拉雅族文化深耕與設計創新陪伴模式之研究 |
彭立勛 薛家欣 |
17.4 | 2016.09 |
44 | 國際設計期刊創立十年的發展歷程及未來展望 |
陳玲鈴 莊雅量 |
17.4 | 2016.09 |
45 | 藝術學學門熱門與前瞻研究議題調查成果報告摘要 | 吳方正 | 18.2 | 2017.3 |
46 | 音樂學近年來的發展趨勢 | 王櫻芬 | 18.3 | 2017.5 |
47 | 素人藝術,全民美學—用藝術豐富退休生活 | 林榮泰 | 18.3 | 2017.5 |
48 | 「銘心絕品之謎?—從當下文創回觀歷史經典的祕密」人文沙龍講座 | 黃怡菁 | 18.4 | 2017.9 |
49 | 每個時代都有它的博物館 | 張婉真 | 19.3 | 2018.6 |
50 | (藝術學門演講暨分組討論)音樂分析與創作的人工智慧 |
張澄清 李忠達 胡雲薇 |
19.4 | 2018.9 |
51 | 「文化與科技論壇(一):藝術╳科技╳未來式」活動紀實 | 謝一誼 | 19.4 | 2018.9 |
52 | 一場跨文化的音樂新接觸:印尼中爪哇宮廷音樂、舞蹈與戲劇文化 | 人文沙龍團隊 | 19.4 | 2018.9 |
53 | 場所凝視–建築的靈光與詩意 | 人文沙龍團隊 | 19.4 | 2018.9 |
54 | 中華民國設計學會簡介 |
宋同正 范振能 |
19.4 | 2018.9 |
55 | 不羈的美學,無間的合作《東方即興劇場:歌仔戲做活戲》 | 林鶴宜 | 20.1 | 2018.12 |
56 | 《「看見台灣」:台灣新紀錄片研究》:我的跨媒介研究探索 | 邱貴芬 | 20.1 | 2018.12 |
57 | 象生與飾哀的漢墓石刻畫像 | 龔詩文 | 20.1 | 2018.12 |
58 | 2018未來科技展人文科技區 :人文X科技-數位戲劇服裝設計美學 | 王怡美 宋同正 |
20.2 | 2019.3 |
59 | 百年同樂:1945年前日本音樂學者的原住民樂舞調查 | 人文沙龍團隊 | 20.2 | 2019.3 |
60 | 文化與科技論壇:人類世的文化與科技-臺灣社會如何實驗藝術 | 謝一誼 | 20.4 | 2019.9 |
61 | 如何黃梅?怎樣歌曲?一周藍萍的黃梅調電影音樂考論 | 人文沙龍團隊 | 20.4 | 2019.9 |
62 | 民俗技藝與數位科技的跨界融合:「後.技.藝:科技部藝術研究展」展現科技部專題研究與創作實踐的成果 | 邱誌勇 | 21.2 | 2020.3 |
63 | 探索美術史的邊陲 | 林聖智 | 21.3 | 2020.6 |
64 | 從「藝術跨域」談跨領域的必然與不可預期 | 邱誌勇 | 21.4 | 2020.9 |
65 | 從傳統戲院到現代劇場:戲劇/電影與舞臺影像 | 人文沙龍團隊 | 22.1 | 2020.12 |
66 | 後疫情時代的公民參與、自造與設計 |
許峻誠 李建佑 |
22.2 | 2021.3 |
67 | 後疫情時代的數位傳播ー科技創新、智慧教育、與數位人文的觀點 | 陳聖智 | 22.3 | 2021.6 |
68 | 臺九線音樂故事 | 人文沙龍團隊 | 23.1 | 2021.12 |
69 | 我的都市長物志─從建築設計、城市策展到社會創新 | 人文沙龍團隊 | 23.2 | 2022.3 |
70 | 人文大師下午茶.林榮泰教授「道器變通─From SAD to CHEER」 | 張魁元 | 23.2 | 2022.3 |
71 | 文化科技作為跨域人才培育、產官學研鏈結與科專場域擴散的基壘 | 邱誌勇 | 23.3 | 2022.6 |
72 | 如果莊子是舞蹈家─無垢舞蹈劇場的時間感知與肉身存有學 | 人文沙龍團隊 | 23.3 | 2022.6 |
73 | 淺談元宇宙的數位知覺─對話機器人設計與虛實世界儀式感研究 | 廖冠智 | 24.1 | 2022.12 |
74 | 醫學設計創新的跨域研究挑戰 | 曾俊儒 | 24.1 | 2022.12 |
75 | 尋找臺灣第一個搖滾樂手 | 人文沙龍團隊 | 24.1 | 2022.12 |
76 | 跨文化的旅程,風光迤邐 | 許以心 | 24.1 | 2022.12 |
77 | 歌謠也會流浪:旅途、詮釋、與經驗濃度 | 人文沙龍團隊 | 24.3 | 2023.6 |
78 | 地域與全球的對話:近二十年藝術史的跨領域研究 | 林聖智 | 24.4 | 2023.9 |
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簡稱國藝會)1996年1月正式成立,以營造有利文化藝術工作之展演環境、獎勵文化藝術事業、提升藝文水準為機構服務宗旨。〈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設置條例〉當中,明確規範本會業務範圍:輔導辦理文化藝術活動、贊助各項文化藝術事業、獎助文化藝術工作者,以及執行文化藝術獎助條例所訂之任務。
本會透過「研發」檢視與累積成果,並建立政府與民間管道,以利資源流通;藉由「補助」的分配與「獎項」的頒發,支持藝術工作者創作,補助類型包含文學、美術、音樂、戲劇、舞蹈、文化資產、視聽媒體藝術、藝文環境與發展等,另因應時代潮流,鼓勵創新、新觀念、實驗性的藝文形式;另建立交流平台以達「推廣」目的,將藝文資訊傳遞給大眾。
--
13_藝術當代產業情報與線上展廳新媒體 _ 典藏ARTouch.com
We Share our Love of Art with You
對於藝術,典藏用多種樣貌來呈現它的美好。
從遠古的珍藏到今日的前衛,從寧靜的紙本閱讀到可賞可遊的藝文空間、活動和美食,藝術可以親切,可以崇高,也可以溫柔的撫慰每個親近它的人。
在《典藏》,作為一個藝術媒體,我們有非常多元的姿態關懷當代藝術、深度掌握藝術市場實況的《典藏.今藝術&投資》、鑑賞中國文物藝術的媒介《典藏.古美術》、評介當代藝術思潮的國際英文版《Yishu》、將藝術文化扎根於教育的《小典藏ARTCO Kids》,以及出版專業藝術論叢與藝術教育的典藏叢書,同時一切最新出版資訊都會即時呈現在「典藏藝術網 ARTouch.com」網站上,擴大訊息於虛實媒體的介面上。
跳脫文字,藝術可以更有親和力與感染力不只是讀的藝術,在生活、體驗、聆聽與飲食品嚐中,都可以是藝術的過程。典藏餐飲以這樣的概念,經營了六間以藝術品原作妝點的前衛咖啡館、典雅餐飲空間,更在各個門市進駐專辦精緻文化講座的「典藏創意空間」,為市民與藝術愛好者提供量身訂作的課程、展覽、藝術行銷活動等等。
典藏,是一個擁抱藝術,進而分享藝術的媒介。我們的期望是,在典藏的每一個人都可以因為藝術,而對生命有更多的尊敬與愛。
--
14_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自由的博碩士學位論文全文資料庫
--
華藝﹝Airiti﹞成立於西元2000年,以藝術資料庫為主軸,之後跨足於學術領域,陸續建構期刊、論文、電子書等資料庫產品;秉持「創新華文知識服務」的精神,期許成為華文知識的領航員,目前已成為台灣首次且唯一躋身國際資料庫的專業平台。由於在網路世界中,知識研究進步快速。華藝追隨全球化的腳步也不斷地創新,無止境的追求最新、最好、最專業的服務模式。
人類過往透過各種方式持續累積智慧,隨著時空不斷演進,華藝深信可以應用更有系統、更有效率的方式來保存與推廣人類所有的知識結晶。期能以專業經營和國際合作,降低空間與時間的藩籬,讓全球學術研究因為華藝的各項服務,更緊密地連結在一起。
華藝重視學術傳播的廣度與深度,不僅關心任何領域的學術發展,更要為任何一位需要獲得最佳資訊的使用者,以專業、人性、國際的精神,提供最有價值的知識服務。
--
542021 南投縣草屯鎮中正路573號
TEL:(049)233-4141
FAX:(049)235-6613
100052 臺北市中正區南海路41號
TEL:(02)2388-7066
FAX:(02)2388-7056
239013新北市鶯歌區鳳鳴路160號
TEL:(02)2670-5308
FAX:(02)2670-5792
360019苗栗縣苗栗市水源里水流娘巷11鄰8-2號
TEL:(037)222-693
FAX:(037)232-942
--
--
--
19_教育部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_設計群科中心_首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