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6/6~6/17台南應用科技大學美術系「2022台日當代藝術交流展-第二部:東亞影像之延異光景的存在性」 線上開幕暨成果發表座談會2022/6/15 (三)

2022/6/6~6/17台南應用科技大學美術系「2022台日當代藝術交流展-第二部:東亞影像之延異光景的存在性」 線上開幕暨成果發表座談會2022/6/15 (三)

 「2022台日當代藝術交流展-第二部:東亞影像之延異光景的存在性」 2022 Taiwanese and Japanese Contemporary Art Exchange Exhibition 第二部:東亞影像之延異光景的存在性2022台日當代藝術交流展 Second: The Existence of Différance Scenes in East Asian Imagery   ︱時間︱ 2022/6/6~6/17 ︱地點︱ 台南應用科技大學美術系One藝術空間 ︱線上開幕暨成果發表座談會︱ 2022/6/15 (三) 3:00-4:00  Google Meet 連結︱https://meet.google.com/bfe-gzky-xqe ︱策展人︱黃金福、翁琤筑 ︱台灣藝術家︱ 吳弘鈞 林煊哲 翁琤筑 張嘉欣  蘇香芸 黃逸維 許又云 黃品傑 石辛睿洋 ︱日本藝術家︱ 百瀨俊哉 馬場沙織 安部捺美 東伊織  津高凛優 永田海將 山森萌  木下史雄 鶴岡佳奈
台南應用科技大學美術系「2022台日當代藝術交流展」
2022 Taiwanese and Japanese Contemporary Art Exchange Exhibition
第二部:東亞影像之延異光景的存在性
Second: The Existence of Différance Scenes in East Asian Imagery 

「2022台日當代藝術交流展」

︱時間︱ 2022/6/6~6/17
︱地點︱ 台南應用科技大學美術系One藝術空間
︱策展人︱黃金福、翁琤筑


︱線上開幕暨成果發表座談會︱
︱時間︱2022/6/15 (三) 3:00-5:00 
︱地點︱線上Google Meet 連結︱https://meet.google.com/bfe-gzky-xqe

︱主持人︱黃金福博士(台南應用科大美術系教授兼系所主任)
︱翻譯人員︱葉峰志

︱時程︱

3:00-3:15 線上瀏覽展覽與貴賓介紹/致詞。
3:15-4:45 藝術家分享創作與交流。
4:45-5:00 成果發表結尾。

 

 

 

黃金福

 

策展人 :黃金福  博士

(台南應用科技大學美術系主任)

The Curator : Chin-Fu Huang

キュレーション: Chin-Fu Huang

 

翁琤筑

策展人:翁琤筑  博士

(台南應用科技大學美術系助理教授)

The Curator: Cheng-Chu Weng

キュレーション: Cheng-Chu Weng

南應大美術系標誌logo

 

主辦單位:台南應用科技大學美術系

Organized by: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Tai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主催:台南応用科技大学美術学部

台南應用科技大學LOGO

協辦單位:台南應用科技大學研究發展處國際交流中心

Co-organized by: International Affairs Center, Tai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共催:台南応用科技大学研究発展部国際交流センター

 

︱台灣藝術家︱
吳弘鈞
林煊哲
翁琤筑
張嘉欣 
蘇香芸
黃逸維
許又云
黃品傑
石辛睿洋


︱日本藝術家︱
百瀨俊哉
馬場沙織
安部捺美
東伊織 
津高凛優
永田海將
山森萌 
木下史雄
鶴岡佳奈

台南應用科技大學美術系「2022台日當代藝術交流展-第二部:東亞影像之延異光景的存在性

百瀬俊哉  Momose Toshiya
「於疫情期間 / During the COVID-19 wave /コロナ波の間に」
2022年 / 攝影 / Photography / 写真撮影  
我們繼續受到反復出現的 COVID-19 浪潮的困擾。這是在浪潮中所拍攝的照片之一。
We continue to be plagued by waves of COVID-19 that come in repeatedly. This is one of the photos taken during the waves.
私たちは新型コロナウィルスの波に幾度も悩まされ続けています。波の間に撮影した中の1枚です。

台南應用科技大學美術系「2022台日當代藝術交流展-第二部:東亞影像之延異光景的存在性」

馬場沙織  Saori Baba
「南風 / South Wind /南風」
2022年 / 攝影  / Photography / 写真撮影  
來台灣的時候,我很驚訝有這麼多的節日。看見台灣人懷念祖先的信仰並以陵墓為中心的地域聯繫令我感動與新奇。祭典的喧囂中,暖暖的南風輕拂著少女的頭髮。我永遠不會忘記那個景色。
When I came to Taiwan, I was surprised by so many festivals. In the hustle and bustle of the festival, the warm south wind blew the girl's hair. I will never forget that view. Seeing the Taiwanese nostalgia for their ancestors' beliefs and the mausoleum-centered regional connection is touching and novel.
台湾に来て、大小様々なお祭りがあることに驚いた。廟を中心とした地域の繋がりや、先祖を大切に祀る台湾人の信仰心に触れ、あらたかな気持ちになった。祭りの喧騒の中、暖かい南風が女の子髪を撫でた。わたしは、その様子を瞼に焼き付けた。

台南應用科技大學美術系「2022台日當代藝術交流展-第二部:東亞影像之延異光景的存在性」 吳弘鈞 Hung-Chun, Wu
「延續 /  Last / 継続する」
2020年 / 攝影 /  Photography / 写真撮影  
隨著時間的運行,每個時代的思維是不斷演變而延續。有過去才有今天,當然也才有未來。雖然我們都在這時間軸上,但卻不是過往的人,而是當下的自己。
As time goes by, the thinking of each era is constantly evolving and continuing. There is the past, and there is today, and of course, there is a future. Although we are all on this timeline, we are not the people of the past but the present self.
時が経つにつれ、それぞれの時代の考え方は絶えず進化し続けています。 過去、現在、未来。私たちは皆このタイムラインにいますが、私たちは今、現在を生きています。
台南應用科技大學美術系「2022台日當代藝術交流展-第二部:東亞影像之延異光景的存在性」

林煊哲  Hsuan-Che, Lin 
「蔓 /  Spread /広める」
2021年 / 攝影/  Photography / 写真撮影  
人存於世,總是在綿延的時空交錯轉移中留下痕跡,姑且,在轉移的過程、在某處的那個瞬間之中,我就看到、我就摸到了那個只存於我內心的小小框景世界、浮存於畫面上的直觀景色。
Human existence is a process of leaving traces in time and space. For the time being, in the process of transfer, at that moment somewhere, I can see and touch the one that only exists in my heart - a small framed world, intuitive scenery floating on the screen.
人間の存在は、時間と空間に痕跡を残すプロセスです。 時間が移り変わる途中、その瞬間どこかで、心の中にしか存在しない、小さな額縁の世界があります。その画面に浮かぶ直感的な風景を見て、触れることができます。

 

台南應用科技大學美術系「2022台日當代藝術交流展-第二部:東亞影像之延異光景的存在性」

翁琤筑  Cheng-Chu, Weng
「等待 / Waiting / 待っている」
2019年 / 攝影 /  Photography / 写真撮影  
存在是不斷的等待與他人相遇的那一刻。因此,他人完整了我們的存在。此相互關係如同影像的本質-影像的存在即是取決於觀者的雙眼。而生命是短暫的如同影像短暫的烙印於我們的眼簾。
Existence is a matter of waiting for the moment to meet others constantly. Therefore, others complete our existence-the existence of the image is under the viewers’ eyes. And life is short like an image comes into view.
存在とは、常に他の人と出会う瞬間を待つことです。 したがって、他の人に出会うことにより、私たちの存在は完成させます-イメージは目撃者の視点の先にのみ存在します。 そして、そのイメージのように人生は短いものです。


2022台日當代藝術交流展_畫冊-南應大美術系

 

2022台日當代藝術交流展_畫冊-南應大美術系

 

 

 

序-從殖民異鄉到東亞地緣藝術

     黃金

「從殖民異鄉到東亞地緣藝術:台日國際藝術交流計畫」是一個以台日當代藝術與思潮交流為出發點之計畫,此計畫系統性的分為兩個階段執行,分別為台日藝術交流研討會和台日當代藝術交流展與學生實習合作交流計畫,此目的是為建立雙方互相學習與交流之平台並進而開啟新的未來藝術發展方向。

台灣與日本藝術交流的歷史淵源從早期的殖民異鄉時代的日本寫真館、「台展」(台灣美術展覽會)、「府展」(總督府美術展覽會)的繪畫發展,接續1980、90年代經濟起飛時期的台灣大量留日學生歸國的教育影響,直至近期的台日當代藝術普遍多元化的國際交流…等等。台日藝術交流的長久歷史與情誼,無論是在近現代或當代藝術史發展脈絡上,皆是台灣藝術發展重要的研究背景與論述。

在2019年開始的全球Covid-19疫情肆虐下,連帶與擴散性地威脅到世界各個角落每個人的身、生活、行為與溝通,台灣與日本由於地緣接近因素,許多面臨後疫情時代下的政治社會現象與結構變化一樣面臨著東亞地緣政治、過度資訊體制和經濟物化的巨大影響等等問題。未來後疫情時代的台日文化發展勢必得越來越關注地緣政治與疫情經濟關係在日常生活當中產生的影響和問題,雙方無論在經濟文化各層面上,皆有著相當高層度的雷同性,也都是一種經濟高度發達及多元的當代社會生活環境,生活在此後疫情時代下的人們,真實的生命狀態不斷地被疏離化、被孤獨化、被數位化…。我們須持續探究雙方的文化歷史脈絡,如何互相影響與交流,方能生產出所謂在「全球化或後疫情時代下」影響的「台日當代藝術」發展趨勢與未來面貌。

「2022台日當代藝術交流展畫冊」-記錄兩部台日兩地之間的學術性展覽交流。此出版計畫是指向因兩地社會環境與生產體系如此相似與互相影響的一種現象探究;更重要的是,這些關連到地緣政治、商業機制、或城市生活有關的藝術交流探討,能夠進一步地深入詮釋當代台日社會最真實的生活景觀與文化創造力量。

 

----

2022台日當代藝術交流

第一部:東亞影像視域下之消逝與延異光景展覽論述

-侘寂美學下的疆域時間身體

 

文   蔡伊

期    1/17-1/28    2022

點      日本九州產業大學國際廣

本年度台南應用科技大學美術學系在「2022台日當代藝術交流展:東亞影像視域下之消逝與延異光景」,以德希達(Jacques Derrida,1930-2004)式的論點,探討「延異」(différance)概念如何展現其自身「存在」(existence)的現象,德希達式的理論基礎批判了過去歐洲中心化的二元式論點,強調的是界線的模糊、多元中心趨向以及錯置的方式來達到解構的目的。易言之,德希達談到的「延異」現象,瘋狂不斷地在意義的定義及指涉上產生擴散性的裂變,且永不止息。人們只能在這狂躁的律動下,僅能攫取片刻短暫的意義,因意義霎那間生成,也在頃刻間消逝。

在本檔展覽中,邀請到台日藝術家的影像系列作品,筆者從中觀察這些作品如何展現其跨越疆域、時間及身體的侷限,並以一種解剖傳統文化根基的態勢,試圖以一種無邊界、無中心且不斷產生裂變、擴散的創作思維來詮釋變動中「非恆常、非永恆、非理型」的美學觀。台灣與日本在的地理及國族定義上受到海洋的阻隔,形成了不論是在語言、文化、宗教、社會…等方面的差異,然,值得探討的是,因為全球化的脈動下,在世界各端生活著的人們,經驗著時間及空間變化迅速的感知卻極為雷同。不論是藝術家黃金福、林鴻文、蕭培賢、翁琤筑各自以《奇觀影像系列》、《無題系列》、《消逝光景》、《The Breath of Hurst Castle》以及具有性別意識的女性遊走身姿為題的作品,皆可觀察到藝術家對於身處現今資訊網路虛擬的當代社會下,被龐大的資訊流以躁動急速之姿,改變其意義本身的情境,而身為血肉之軀的主體存在﹣「人」,又如何感知並回應其不斷在生成、裂變、消逝下,似實似虛,似幻似真的世界? 參展的年輕藝術家作品,彷彿將觀者帶進了幻化虛擬的時光隧道,觀者透過畫面上看似現實又非真實的物件,遊走其藝術家營造的既抽象又虛擬的思想空間中,更加展現其新興世代對於時間空間生成消逝、變化莫測的生命

在這次展出藝術家的作品中,為觀者建構了一種擺盪於虛實錯置的觀看經驗﹣從影像作品中,觀者可以觀察到藝術家們自體內在的辯證過程。換言之,藝術家們透過影像形塑的語彙,傳遞自我與外在之間的對話,特別是在現實的當下和生命消逝的無常情境下自發性質的內在體悟與喃喃自語。展出的作品以「非恆常、非永恆、非理型」的呈現藝術上的另一種美學概念,亦即-日式侘寂美學(侘寂 わびさび,Wabi-Sabi)。侘寂一詞不便言明,亦難以定義,多與日本禪學(Zen)中,指涉的空寂境界和極簡形態有所呼應。侘 (Wabi) 是一種脫離群世的居禪生活空間指涉,也常常用於詮釋天然的素材(如,草、木、土)回歸融入環境的質樸之美;而寂(Sabi) 則是意旨凋零,為一種時間性的指涉,詮釋於自然生成之物在消逝的過程中所產生的美。因此,在日本美學的潤澤下,本次邀展的藝術家創作概念,筆者亦以日本侘寂美學的概念,來探討展出的系列作品中,作為對於紛擾塵世、過往時光、虛實世界的一種「非永恆」、「非理性完美 」、「去中心化」的反思與再生。

----

2022台日當代藝術交流

第二部:東亞影像之延異光景的存在性展覽論述

 文      翁琤

期       6/7-6/17     2022

點      台南應用科技大學美術系One藝術空

「2022台日當代藝術交流展—第二部:東亞影像之延異光景的存在性」是繼2022年初於日本九州產業大學的展覽-「2022台日當代藝術交流展—東亞影像視域下之消逝與延異光景」(1/17-1/28)之後的台日展覽。該展於日本九州產業大學國際廣場展出。第二部展覽則於台南應用科技大學美術系的One藝術空間展出,展期為6月6日至6月17日。展出者分別為台南應用科技大學美術系與日本九州產業大學的師生聯合展出。這兩部展覽延續「從殖民異鄉到東亞地緣藝術:    2021台日國際藝術交流計畫」並以建立雙方互相學習與交流之平台,進而開啟新的未來藝術發展方向為目的。而展覽理念以延伸2021年所舉辦的「從殖民異鄉到東亞地緣藝術:    2021台日國際藝術交流計畫」線上與實體同步研討會中的主題之一作為延續與呼應-「消逝的光景─東亞影像視域下之物我關係」。該研討會邀請來自台日的學者分享其攝影創作與研究並以攝影之特性-歷史和證據之一體兩面的特性作為探討東亞影像視域下之物我關係的前提。因此,攝影的決定性瞬間即是對於消逝的歷史之哀悼,如同日本美學-物哀(物の哀れ)的概念,對於世間萬物的蒼老或逝去現象的感傷。該研討會的台日學者分別以其創作與研究呼應「消逝的光景─東亞影像視域下之物我關係」之主題。例如:日本九州產業大學教授百瀨俊哉教授的《沉默的都市景觀》系列作品呈現對於被大眾所忽視的即將消逝的都市景觀呈現於大眾面前。銘傳大學商業設計學系所主任的高志尊教授的《光畫-私風景》系列作品應用已被今日之數位攝影取代的古典技法與其短暫的生命旅程之記憶的並置關係呈現對過去的哀悼。國立臺中科技大學商業設計系所主任溫志維教授的《金門島嶼的影像紀錄》系列作品是重新對於傳統紀實攝影的詮釋與結合當代攝影創作手法帶領與會者看見金門歷史的濫觴以及日漸逝去的閩南文化。

「2022台日當代藝術交流展—第一部:東亞影像視域下之消逝與延異光景展覽」即是延續對攝影的本質之探討歷史和證據之一體兩面的特性並尋找文化的相似與差異性。如同雅克德希達(Jacques Derrida 1930-2004)對「延異」(différance)的論述,透過延異展現自身的「存在性」(existence)。因此,「 2022台日當代藝術交流展—第一部:東亞影像視域下之消逝與延異光景」邀請與會者找尋自身的存在性透過對於此曾在的影像詮釋。參展藝術家為台南應用科技大學美術系教授與研究生共十名。四名參展教授分別為黃金福教授(暨美術系所主任)、林鴻文教授、蕭培賢助理教授、翁琤筑助理教授。研究生為黃德馨、楊采心、林宏榮、陳翰霖、李哲儀、吳沛宸等六位同學。藝術家們以其攝影創作詮釋該展覽主題並帶領觀者意識自身的存在性。例如:黃金福教授的《奇觀影像》系列。該系列,以攝影蒙太奇手法創造出奇觀城市影像。透過呈現現實與抽離現實帶領我們探討攝影的真實性,進而呼應與反思現代扁平化(Superflat)、資訊流的城市影像。這虛實之間的影像是一種奇觀如同該系列的名稱《奇觀影像》。蕭培賢助理教授展出的攝影作品為《消逝光景》系列。該系列作記錄台灣特有的眷村文化,眷村是由1940年,隨國民政府來台的國軍和眷屬所組成的村落。這些村落分佈於台灣各地,但因人口與社會結構的變化加上眷村的建築老舊,於1980年開始政府開始重新改造這些眷村。因此,眷村文化逐漸消失於台灣的社會裡。於此,《消逝光景》系列所體現的是對台灣社會裡短暫性的存在文化之關懷。另外,對生命的惆悵與存在性的質疑即是林鴻文教授的系列作品《無題》所呈現的—於莽草中,自問如何維繫生命。翁琤筑助理教授的系列作

《The Breath of Hurst Castle》(中譯,赫爾斯特城堡的呼吸)帶領觀者看見她是如何應用攝影與自身於異地揭示存在的意識。因此,《The Breath of Hurst Castle》是關乎身體與環境之間的關係。隨著這簡短的介紹「2022台日當代藝術交流展—第一部東亞影像視域下之消逝與延異光景」,第二部展覽將把核心轉向對於「存在性」的探討。

「2022台日當代藝術交流展—第二部:東亞影像之延異光景的存在性」展覽所呈現的作品再次應用攝影的形式做為對於「存在性」與「影像」的探討以作為第一部的延續。因此,第二部展覽本身即是第一部展覽的「延異」。透過此延異探討「影像」的可能性並邀請觀賞者貢獻其思維以實踐延異之最終目的-「存在性」的展現。這些景況只存在於短暫的展期間(6/6-6/17,2022)如同展覽的名稱道出-「延異光景」

「2022台日當代藝術交流展—第二部:東亞影像之延異光景的存在性」展覽藝術家為日本九州產業大學與台南應用科技大學美術系的教授們共五名分別為百瀨俊哉(Momose Toshiya)教授、馬場沙織助理教、林煊哲助理教授、吳弘鈞助理教授、翁琤筑助理教授。以及十三名兩校的大學生與研究生:安部捺美( Abe Natsumi)、東伊織(Higashi Iori)、津高凛優(Tsudaka Rinyu)、永田海將(Nagata kaito)、山森萌(Yamamori Moe) 木下史雄(Fumio Kinoshita)、鶴岡佳奈(Tsuruoka Kana)、張嘉欣、黃逸維、蘇香芸、許又云、石辛睿洋、黃品傑。

日本九州產業大學百瀨俊哉教授的作品《During the COVID Wave》黑白人物肖像攝影呈現出對於人的關懷於當今後疫情時期。《During the COVID Wave》亦體現創作者眼中的日本人。台南應用科技大學美術系馬場沙織助理教授的攝影作品《南風》不僅應用攝影呈現其所見之台灣的樣貌亦是記載她對於當下的感受。誠如她說:『祭典的喧囂中,暖暖的南風輕拂著少女的頭髮。我永遠不會忘記那個景色。』。吳弘鈞助理教授的攝影作品《延續》呈現樹枝的剪影於不同時間下的樣貌如同自我是由各個當下所構成的。同樣是以樹為對象的林煊哲助理教授的作品《蔓》以黑白影像呈現出存在的痕跡。因此,其作品並非對於蔓延於老舊的牆面之老樹的關懷而是尋找存在感的瞬間。翁琤筑助理教授的作品《等待》旨於探討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一張放置於堡壘的廢棄椅子等待著觀者看見它而它只不過是我們給予的影像。此對於「存在性」的探討即是本展覽的核心。

於百瀨俊哉教授的帶領下,日本九州產業大學參展的學生有來自大學部的學生和碩士班的研究生。每位創作者以其經驗與所學之攝影技術創作。木下史雄與鶴岡佳奈是九州產業大學的研究生,他們的作品以黑白影像為主。畫面以人與自然之間的密切關係。木下史雄的作品《From Coast to Coast》如同日記般的呈現他的父親於熊本縣的阿蘇山上以及該山與當地人之密切關係因阿蘇山既是當地的資源亦是災害來源。《 Come Into View》是鶴岡佳奈的作品,透過攝影捕捉她所記憶的身影-一個觸碰自然物的身影。此相互心靈的交換的瞬間被記錄下來而觀看這件作品的觀者成為這事件的見證者。大學生們的作品有彩色或黑白影像的創作,安部捺美的作品《Stand by me Blue》是一張彩色攝影,記錄一位位於頂樓上的女子並用俯視的角度呈現出人的渺小於都市環境中。同樣以俯視角度創作並帶給人一種渺小之感的作品《 Accumulation of Phenomena》是由津高凛優所拍攝的。津高凛優以日本的自然地景風貌為畫面主題-深藍綠的大海如同一道暗流將兩岸劈開而面對這浩大的自然人類只能屈服於下以及呈現對自然畏懼。此崇高(Sublime)感即是「存在感」的體現。不同於津高的作品東伊織的作品《Spring  Curse》所呈現的存在感是存於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應用特寫手部的剪影來呈現人與人之間的矛盾關係。誠如東伊織所說:『對他人的期望和焦慮,以及像寄生蟲一樣依附於某物的自我。』。山森萌的作品《Correct City》呈現其出生的城市生活。對生活的敏銳度亦可於永田海將的作品《Look Up》中看見。永田海將的作品帶領觀者看見,三架日本自衛隊的飛機不僅於天空中劃出一道道的記號亦是凝聚人與人之間的重要元素;時間也因此而凝結。再次,觀者可以於本次展覽作品中看見對於攝影的本質之探討-歷史和證據之一體兩面的特性

台南應用科技大學美術系的學生是由參展的教授們邀請參與。每位教授邀請一位學生共同展出。石辛睿洋與黃品傑同學是2022年的畢業生。兩位畢業生的攝影作品是由本展覽計畫的執行成員之一的蕭培賢助理教授指導。黃金福主任特別挑選這兩位學生的作品參展。兩位創作者的作品帶著蒙太奇與超寫實的意向。蒙太奇的風格亦可於數位拼貼的創作作品中看見,例如:張嘉欣的作品《存在性》是以六張影像拼貼而成,她呈現對於存在性之意義的重新定義。因為對她來說「存在」與「需要」是相輔相成的關係。蘇香芸的作品《厭世口罩人生》以日記的方式記錄自己戴者口罩的兩百天。《厭世口罩人生》呈現口罩下的自我存在之體現亦帶領觀者重新思考疫情下人們的存在性。黃逸維的作品《白家生》記錄白家的不同世代之女性的風貌。許又云的作品《旅途》記錄一次旅行的她自身以及對於人生之路的感嘆。《旅途》將大自然現象-夕陽西下的景象轉變為旅程中美好的記憶。於此,我們可以看見一個人的「存在性」是與他人和環境有著密切的關連。最後,邀請讀者共同尋找台日文化的相似與差異性作為本論的「延異」之結尾。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