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出者✦
王公澤 ( 台南應用科技大學美術系專任助理教授 )
✦展覽日期✦
2025/2/8—2/14
✦展出地點✦
台北市政府青年局 藝文沙龍(5F)
✦地址✦
台北市中正區仁愛路一段17號
✦開放時間✦
上午 (08:30-12:30)
下午(13:00-17:00)
晚上(17:30-21:30)
作者:賴國生(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院處助理研究員)
今日社群網站使得人類生活被巨量資訊淹沒,閒暇時間趨近於零,AI的發明並未讓人獲得身心放鬆,焦慮持續增長,靜心欣賞藝術已成為奢侈中的奢侈。在一切求速的年代,藝術品常被當作打卡炫耀的工具,但如果停下腳步多看幾秒,可以發現藝術的美妙。藝術市場競逐數字、作品琳瑯滿目,「潮」與「萌」是近年新寵,然而,藝術的美感是恆久的,史前洞窟的壁畫至今仍令人感動,具有深度與思想的藝術能夠通過淬鍊,形成藝術愛好者可以靜心的綠洲。
王公澤以油彩與畫布為媒材,作品以近乎單色而深淺不一的色塊,有時加上群組的線條,創造出一種內心的風景,與東方的山水畫相呼應。
王公澤大面積的色彩,讓人聯想到色域繪畫,但是不同的是,二十世紀的色域繪畫大多使用較為鮮明的顏色,並且常使用長方形等幾何形狀,王公澤的用色淡雅,時而有形,時而無形,令人難以捉模,朦朧的感覺有如抽象版的印象派繪畫。許多畫家會試圖隱藏筆刷的痕跡,但是王公澤的作品則不吝於展現刷痕,讓觀者體會作畫的過程,像是東方繪畫對筆墨的追求,藉由筆墨展現畫家的功力,以及表現畫家的思緒。
當你的視線遊走在畫面之間時,猶如走進另一個時空,而每一幅畫、每個角落都是一個世界,可能是東方、西方、過去、未來,在其中與藝術家、與自己進行一個誠懇的對話。
服務單位/職稱 國立中正大學歷史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院處助理研究員
最高學歷 美國馬里蘭大學學院市分校藝術史與考古學博士
重要經歷 國立中正大學歷史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國立成功大學通識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葛底斯堡學院美術系兼任講師
馬里蘭大學學院市分校藝術史與考古學系兼任講師
洛杉磯郡立美術館策展實習生
主要專長 藝術史、博物館學、物質文化
學 歷 |奧克蘭大學 藝術創作博士(DocFA) / 紐西蘭 奧克蘭
芳邦大學 藝術碩士(MA) / 美國 聖路易
個人網站|https://gonjerwang.com
研究領域|油畫 / 素描 / 水彩 / 複合媒材
教學領域|油畫 /素描 /水彩 /複合媒材/抽象繪畫/創作
著 作|
《靈境律動》藝境畫廊出版
《現代素描教與學:48則啟發式素描訓練 》雄獅美術出版
《王公澤-詩性經驗》出版社:九十九度藝術中心出版
《迎向未來》
相關連結|與同學們共勉 http://art.tut.edu.tw/p/406-1073-11786,r139.php?Lang=zh-tw
1971 臺北/ 出生
1990 臺北/ 復興商工/ 美工科
1995 加拿大/ 多倫多/ 安大略藝術學院/ 藝術創作學士榮譽生(DipFA)( Hons)
義大利/ 佛羅倫斯/ 烏菲茲美術館素描研究中心Degli Uffizi 研習
1996 美國/ 聖路易/ 芳邦大學/ 藝術碩士(MA)
2009 紐西蘭/ 奧克蘭大學/ 藝術創作博士(DocFA)
Author: [特約評論人] 陳譽仁, 2022年02月27日 21時21分
王公澤 大象視界21-28 2021 炭筆、礬宣紙 124 x 247 照片來源:陳譽仁 2022.2.19
王公澤的作品向來散發著觀照自然的詩意心境,不過在許多方面也可以看到苦心經營的成果。他曾在自述中提到自己試圖轉向抽象繪畫,最後卻弄得不知如何下筆時,曾經向神禱告,乞求神來教導他畫畫。接著,他感受到聖靈降臨自己的內在,引導他創作出一幅連自己都不理解的畫,此後「我已把自己的創作交給了上帝,我信靠祂,相信祂會指教我當走的路。」
這樣的宗教體驗在現代主義裡不容易受到理解,然而他和許多人一樣都選擇了兼容信仰與專業的生活。他同時是熱門教科書『現代素描教與學:48則啟發式素描訓練』(雄獅美術出版社,2003)的作者,這本書是他多年教學經驗的集結與整理,可以看見他在教學上循循善誘的一面。內容藉由對於自然與現代與當代名作的鑑賞,將素描的概念拓展到視覺原理的檢驗、以及各種形式要素與構成的練習。這樣的概念,對比受限於大學術科考試,還在將素描等同於石膏像與靜物的台灣島美術教育,其實是非常重要的突破。
王公澤在双方藝廊的個展『時間的某處』,作品也有著演練形式的痕跡,但是最後效果卻又有著技進於道的精彩表現。「大象視界」(2019、2021)系列延續自2007年的『大象的44張切片』,是用炭筆畫在馬糞紙上的素描作品。它們展示了藝術家個人的基本語彙:畫線,然後擦抹,其留下的線痕提供一種時間的質地,再進一步地依據各種方法來組織。這些系列作也是創作經驗的時間累積,在2007年系列裡還可以看到剛從風景中抽出、單一主導的構圖,不過到了2021年的作品裡,這種構圖已經發展成一種線條彼此關係更為細緻、層次更為豐富的風格。
王公澤 時間的某處21-4 2021 油彩、畫布 150x175 照片來源:陳譽仁 2022.2.19
在『現代素描教與學』裡,他建議讀者可以用限定的造型元素來練習韻律,以及利用城市的建築景觀來練習比例。在藝術家的正式作品裡,畫面風格像是綜合了湯伯里(Cy Twombly)與蒙德里安(Piet Cornelies Mondrian),不過組織畫面的主要靈感對象顯然是他所鍾情的風景畫,所謂「召喚曾經的媒介」也進一步將這些線條的時間性設定為具有自然中的恆常與瞬變並存的性格。
同樣與他過去的風景畫系列作品類似,藝術家偏好用在一個很淺的空間裡創造層次,用的也是基本的擦抹技法,而不是堆疊顏料。 例如「時間的某處21-8」(2021)由多次的擦拭、添加底色與線條而成,而色塊就在這個質地豐富的薄層上與線條彼此呼應。這些痕跡不只是為了最後的效果,也是審視與試驗整體調性,例如在「時空律動16-4」(2016-2019)最後的版本裡,他似乎決定將原本幾個區域的色塊加以整合,並且重描了一些線條,讓整個畫面變得更加緊實。
如何決定這些造型元素的複雜關係,依靠的是過去的創作經驗與試驗,至於決定風格方向則需要更多條件。在王公澤的創作裡,個人風格的追求不只是技巧,同時也包括了思想與面對自然的態度,是一種藝術修養觀,是種與實質的情感甚至是信仰結合在一起的事物。儘管也隱含著倫理判斷,這樣的修養觀與浪漫主義的「天才」少有關聯,而能夠在面對無盡的形式表現時,給出某種可資摸索的態度,以及指引。
換言之,抽象藝術是種可被教導的藝術,但是要達到技進於道的境界,則需要大自然對於個人性情的陶成。王公澤的作品裡雖然沒有宗教的圖像,但是他在這樣的藝術修養觀裡看見信仰所在,也用自己的作品證實信仰的存在。個人風格的追求也因而像是當代的宗教生活一樣,變成一種內在的追求,以及個人事務。
原文連結:ArtTalk 時間的某處
Author: [特約評論人] 陳譽仁, 2022年02月27日 21時21分
評論的展演: 時間的某處:王公澤個展|双方藝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