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應大美術系林宜炫老師版畫個展於高雄序藝術,展期|2025.09.13 – 2025.10.17
.jpg)
✨南應大美術系林宜炫老師版畫個展於高雄序藝術,展期|2025.09.13 – 2025.10.17
波—林宜炫 個展
Resonance—LIN Yi-Hsuan Solo Exhibition
▍展期|2025.09.13–2025.10.17
▍地點|序藝術(高雄市苓雅區青年二路198號2樓)
▍開幕茶會|2025.09.13 (六) 14:30
▍開放時間|星期一至六,10:30–18:00 (每月第一個周一公休)
-
時隔兩年,藝術家林宜炫繼個展《凝境》後再度回歸,於序藝術以《波》為題,發表其全新的系列創作。
展覽以物理學的「波」為喻,探討無形的能量與記憶,如何在藝術家雙手與材料的反覆對話中,留下可見的「殘響」。在這批全新系列的創作中,林宜炫將來自日常的微觀影像轉化為創作詞彙,透過如同攝影重複曝光的版畫疊印手法,在紙張與木材等不同介質上,層層堆疊出時間的複層結構與記憶的詩意印記。
這些被摺疊的時間與沉默的痕跡,既是物理性的實驗,也呼應了心靈的運作模式。它們共同構建出一個邀請觀者暫停、遲疑甚至短暫迷失的獨特場域。
序藝術誠摯邀請您親臨現場,一同走進林宜炫深邃的視覺場域,沉澱目光,在可見與不可見之間,尋找屬於自己的迴響。 -
展出作品
歡迎來訊索取作品清冊
幽微處2025 | 水性顏料、乳劑、實木 | 11×21×2.4 cm | NT$ 6,800
流動的風景 – 12025 | 水性顏料、乳劑、實木 | 9×9×1.8 cm | NT$ 3,300
流動的風景 – 22025 | 水性顏料、乳劑、實木 | 9×9×1.8 cm | NT$ 3,300
流動的風景 – 32025 | 水性顏料、乳劑、實木 | 9×9×1.8 cm | NT$ 3,300
流動的風景 – 42025 | 水性顏料、乳劑、實木 | 9×9×1.8 cm | NT$ 3,300
流動的風景 – 52025 | 水性顏料、乳劑、實木 | 9×9×1.8 cm | NT$ 3,300
流動的風景 – 62025 | 水性顏料、乳劑、實木 | 9×9×1.8 cm | NT$ 3,300
流動的風景 – 72025 | 水性顏料、乳劑、實木 | 9×9×1.8 cm | NT$ 3,300
靜滯的波動 – 12025 | 水性顏料、乳劑、實木 | 9×9×1.8 cm | NT$ 3,300
靜滯的波動 – 22025 | 水性顏料、乳劑、實木 | 9×9×1.8 cm | NT$ 3,300
靜滯的波動 – 32025 | 水性顏料、乳劑、實木 | 9×9×1.8 cm | NT$ 3,300
遺落之境 – 12024 | 水性顏料、乳劑、實木 | 9×18×1 cm | NT$ 6,300
遺落之境 – 22025 | 水性顏料、乳劑、實木 | 9×9×1.8 cm | NT$ 3,300
漂浮的重量 – 12025 | 水性顏料、乳劑、實木 | 9×9×1.8 cm | NT$ 3,300
漂浮的重量 – 22025 | 水性顏料、乳劑、實木 | 9×9×1.8 cm | NT$ 3,300
漂浮的重量 – 32025 | 水性顏料、乳劑、實木 | 9×9×1.8 cm | NT$ 3,300
漂浮的重量 – 42025 | 水性顏料、乳劑、實木 | 9×9×1.8 cm | NT$ 3,300
漂浮的重量 – 52025 | 水性顏料、乳劑、實木 | 9×9×1.8 cm | NT$ 3,300
漂浮的重量 – 62025 | 水性顏料、乳劑、實木 | 9×9×1.8 cm | NT$ 3,300
靜悟 – 12024 | 水性顏料、乳劑、實木 | 9×9×1.8 cm | NT$ 3,300
靜悟 – 22024 | 水性顏料、乳劑、實木 | 9×18×1 cm | NT$ 6,300
靜悟 – 32024 | 水性顏料、乳劑、實木 | 9×18×1 cm | NT$ 6,300
靜悟 – 42025 | 水性顏料、乳劑、實木 | 9×9×1.8 cm | NT$ 3,300
光影絮語 – 12025 | 鋁箔平版、紙平版、油性印墨、紙本 | 41×18.5 cm | NT$ 18,000
光影絮語 – 22025 | 鋁箔平版、紙平版、油性印墨、紙本 | 41×18.5 cm | NT$ 18,000
光影絮語 – 32025 | 鋁箔平版、紙平版、油性印墨、紙本 | 41×18.5 cm | NT$ 18,000
光影絮語 – 42025 | 鋁箔平版、紙平版、油性印墨、紙本 | 41×18.5 cm | NT$ 18,000
靜流變奏 – 12025 | 鋁箔平版、紙平版、油性印墨、紙本 | 18.5×41 cm | NT$ 18,000
靜流變奏 – 22025 | 鋁箔平版、紙平版、油性印墨、紙本 | 18.5×41 cm | NT$ 18,000
寂靜頻率 – 12025 | 鋁箔平版、紙平版、油性印墨、紙本 | 18.5×41 cm | NT$ 18,000
寂靜頻率 – 22025 | 鋁箔平版、紙平版、油性印墨、紙本 | 18.5×41 cm | NT$ 18,000
浮光掠影 – 12025 | 鋁箔平版、紙平版、油性印墨、紙本 | 18.5×41 cm | NT$ 18,000
浮光掠影 – 22025 | 鋁箔平版、紙平版、油性印墨、紙本 | 18.5×41 cm | NT$ 18,000
冬日之光 – 12025 | 鋁箔平版、紙平版、油性印墨、紙本 | 41×18.5 cm | NT$ 18,000
冬日之光 – 22025 | 鋁箔平版、紙平版、油性印墨、紙本 | 41×18.5 cm | NT$ 18,000
冬日之光 – 32025 | 鋁箔平版、紙平版、油性印墨、紙本 | 41×18.5 cm | NT$ 18,000
隙間之音– 12025 | 鋁箔平版、紙平版、油性印墨、紙本 | 18.5×41 cm | NT$ 18,000
隙間之音– 22025 | 鋁箔平版、紙平版、油性印墨、紙本 | 18.5×41 cm | NT$ 18,000
虛景邊界 – 12025 | 鋁箔平版、紙平版、油性印墨、紙本 | 18.5×41 cm | NT$ 18,000
虛景邊界 – 22025 | 鋁箔平版、紙平版、油性印墨、紙本 | 18.5×41 cm | NT$ 18,000
空谷傳聲 – 12024 | 水性顏料、乳劑、實木 | 9×18×1 cm | NT$ 6,300
空谷傳聲 – 22024 | 水性顏料、乳劑、實木 | 9×18×1 cm | NT$ 6,300
風的筆觸 – 12024 | 水性顏料、乳劑、實木 | 9×18×1 cm | NT$ 6,300
風的筆觸 – 22024 | 水性顏料、乳劑、實木 | 9×18×1 cm | NT$ 6,300
雨落無聲 – 12024 | 水性顏料、乳劑、實木 | 9×18×1 cm | NT$ 6,300
雨落無聲 – 22024 | 水性顏料、乳劑、實木 | 9×18×1 cm | NT$ 6,300
雨落無聲 – 32024 | 水性顏料、乳劑、實木 | 9×18×1 cm | NT$ 6,300
靜默回聲2024 | 水性顏料、乳劑、實木 | 18×9×1 cm | NT$ 6,300
流境2025 | 水性顏料、乳劑、木夾板 | 60.5×121×0.5 cm | NT$ 128,000
隱域2025 | 水性顏料、乳劑、木夾板 | 60.5×121×0.5 cm | NT$ 128,000
展覽論述
文/林宜炫
在物理學中,「波」是能量透過介質傳遞時的來回震盪,而非介質本身的前進。這如同我的創作,在手與材料的來回協商中,讓無形的能量與記憶,以可見的印痕在介質上留下殘響。
因此「波」對我而言,不是一個具體的形象,而是一種潛在的動力。它不是自然的隱喻,也不是浪花拍岸的詩意聲響,而是來自反覆勞動的痕跡、身體節奏與時間層層堆疊後所生成的訊號。
這次展覽的創作,解放了傳統版畫的「再現性」。來自周遭生活的微觀影像,被轉化為創作的詞彙,於不同作品上重複疊印、交織。此一過程如同攝影的重複曝光,將多個時間點的畫面凝結於同一平面,讓不同的記憶殘片得以相互交織、重疊。
這也呼應了人類心靈的運作模式:一個畫面或念頭,在我們的夢境與回憶中反覆浮現,與新的經驗交織後,便生成全新的意義。我的作品,正是將這種腦海中的聯想與重疊,轉化為可以被觀看的藝術。
展出的作品分為兩個系列。紙本作品系列運用多種版印技法,透過層層疊印,捕捉墨色與紙張之間細膩的對話;另一系列,則是將影像附著於木材的天然肌理上,使圖像融入材料,重生為一種嶄新的視覺樣貌。
這些作品不僅是靜態的圖像,更是被折疊的時間、持續擴張的流動結構。其意在創造一個能讓觀者暫停、遲疑甚至迷失的場域,讓視線在其中漂浮、折射、沉澱,最終與作品產生共振。
在這些複層的印痕與沉默之中,我想留下一個問題:如果「波」本身就是過程—— 那麼你所看見的,是什麼留下了?還是,什麼正要消失?從「凝止」到「共振」:林宜炫創作中的靜與動
文/序藝術
林宜炫從2023年於序藝術的個展《凝境》,到2025年同樣在此登場的《波》,其創作展現了深刻的哲學與美學演化。
這不僅是風格轉變,更是一次根本關懷的遞移:從一種內省靜觀的「狀態」,轉向一種動態共振的「過程」。這標示著他從一個自我完足的內在世界,走向與外在世界能量交感的探索。
作為一位深耕版畫的藝術家,林宜炫的實踐始終圍繞「存在與生命的本質」,透過點、線、面等基本視覺元素持續探問。他的藝術並非追隨潮流,而是一場長期且專注的內在探究。
在時間沉澱之後:《凝境》的內在風景
2023年的《凝境》根植於深刻的內在修為。
林宜炫在自述中反覆提及他追求簡單、規律的生活,練習「用心靈去感受」,並將創作視為沉澱思緒、由直覺主導的產物,意圖在紛雜念頭的生滅之間,捕獲「靜觀凝止的瞬間」。
版畫製作中高度專注、耐心重複的動作,成為他實踐「不思考的練習」的途徑。
展覽以「鋁箔平版」為主要技法,此媒材能捕捉細微、不完美的手工痕跡,將侘寂美學直接轉譯為視覺語言。創作過程中非預期的紋理不再是瑕疵,而是頌揚偶然的獨特印記。
媒材不再是中性載體,而是參與作品意義建構的共謀者。而其低彩度、不對稱的寬幅構圖,引導觀者在沉思中專注於材質的微妙變化,譜寫一曲關於內在狀態的視覺詩篇。《潛行 I 》展出於 2023 年個展《凝境》
《不逐境 IV》展出於 2023 年個展《凝境》
《潛行 II》展出於 2023 年個展《凝境》
《行止 I》展出於 2023 年個展《凝境》
《若來若去 I 》展出於 2023 年個展《凝境》
《行止 II》展出於 2023 年個展《凝境》
當靜止開始流動:《波》的誕生
從《凝境》的靜與內在狀態,到《波》的動與外在關聯,揭示了林宜炫核心探問的轉向——從捕捉存在的狀態,進展到探索生成的過程。
「波」即是其內在狀態向外傳播的隱喻,意圖在觀者心中引起「共振」。藝術在此不再僅是映照自我的鏡子,而成為由自我發出的訊號。
對林宜炫而言,波是能量在介質中的傳遞;同理,他的藝術便是在版印、木材等介質上,透過身體勞動,將時間與記憶的無形能量,轉化為可見的「痕跡」。
記憶的重複曝光
《波》最關鍵的方法論,是林宜炫將版畫從傳統的版數限制中解放。他將周遭生活的微觀影像,轉化為可重複使用的視覺「詞彙」,在各系列中重複疊印,成為獨立個體。
這種方式被他比喻為「攝影的重複曝光」,將不同時間點的記憶殘片凝結於同一平面。在此,節奏與重複成為關鍵:畫面中形式的反覆出現,不再僅是靜態的紋理,更被用來創造視覺的節奏感,暗示著「波」的週期性。
因此,每一次的疊加、每一次與不同肌理的相遇,都產生了全新的意義。作品不再是單一瞬間的切片,而是一段「被摺疊的時間」,一個承載了過去、指向未來的動態存在。
例如《光影絮語》系列中,林宜炫透過同一組的植物剪影,譜寫出四種意境截然不同,宛如四季的視覺短詩。
從《光影絮語–03》溫暖的沙色調,植物的剪影輕柔透明,彷彿初春的陽光穿透薄薄的嫩葉。《光影絮語–04》呈現了強烈的對比與清晰的植物身影,象徵夏日最繁盛的生命張力。
隨後,在《光影絮語–02》中植物的輪廓被解構,宛如化石的拓印,呼應了秋葉逐漸風化、回歸塵土的過程。
最終,於《光影絮語–01》單色灰階的靜默中,一切歸於冬日的沉寂,等待著下一個春天的甦醒。這份從沉寂到甦醒的循環,或許正是時間本身的姿態,也是記憶在林宜炫手中,不斷重塑與再生的證明。
ㅤㅤ《光影絮語–01》
《光影絮語–02》
《光影絮語–04》
《光影絮語–03》
而在《冬日之光》系列中,同樣的落葉與卵石形態,在《冬日之光–01》中呈現為薄霧般的柔和光暈,在《冬日之光–02》中化為深沉厚重的大地礦物,又在《冬日之光–03》裡成為冰河上銳利的反光。
如此透過色彩與層次的改變,分別呈現出三種截然不同的樣貌。這證明了相同的「詞彙」足以譜寫出不同的詩篇,如同一個影像在我們的夢境或回憶中,與不同經驗交織後生成新的意義。《冬日之光–01》
《冬日之光–02》
《冬日之光–03》
共振的介質:在木與紙之上
對時間的探索,進一步深化於對媒材的態度之中。林宜炫的創作,正是一場他與紙張、木板等媒材的「協商與對話」。這不僅是技法的巧思,更是一種創作態度的宣示:藝術家並非單方面地征服材料,而是與其雙向互動,共同生成作品。
在《遺落之境–02》、《漂浮的重量–03》與《流動的風景–01》等作品中,清晰可見他對媒材物質性的深刻洞察。林宜炫擁抱了木板上無法預期的天然木結,將其視為創作的偶發線索,巧妙地與版印影像交織。藉此,影像的原始意義被材質介入而重塑,創造出圖像與物質之間一場完美的「共振」。《遺落之境–02》
《漂浮的重量–03》
《流動的風景–01》
《靜滯的波動–03》與《流動的風景–07》則是清晰展現了木材年輪紋理與流動色彩的緊密互動。「木材紋理」從被動的基底,提升為主動參與畫面敘事的視覺元素。
《靜滯的波動–03》
《流動的風景–07》
而無論是《靜悟》系列中,《靜悟–01》那規律如禪思的水平波紋,與《靜悟–04》充滿時間感的斑駁質感;或是《雨落無聲》系列裡,透過模仿雨絲的細微刮痕,與水漬般的色塊的詩意氛圍,都體現了林宜炫對印痕與層次細膩的捕捉。
《靜悟–01》
《靜悟–04》
《雨落無聲–02》
未竟之波:林宜炫的持續探問
綜觀林宜炫從《凝境》到《波》,其創作展現了他在思想上,從自我實現走向普世連結的成熟。在當代藝術語境中,他將東方哲學的內省,與嚴謹的版畫實踐熔於一爐,其作品為當代藝術中那些更偏重純粹觀念或抽象形式的路徑,提供了一個極具說服力的對照。
《波》並非終點,共振的概念為未來開啟了新的可能。這場探問的「波」仍是「未竟」的,預示著一個持續保持活力的創作實踐。林宜炫的藝術,值得我們回顧其軌跡,更值得我們期待其下一波浪潮的到來。 -
REFER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