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應大美術系黃文勇老師在高雄新思惟人文空間舉辦攝影展2023.11.25~2024.1.27,開幕茶會 ∣ 2023年12月02日 (六) 2:30 pm,座談 ∣ 2023年12月17日 (日) 2:00 pm
▋ 此曾在 現此時 – 黃文勇 ‧ 楊順發攝影展
▋ 開幕茶會 ∣ 2023年12月02日 (六) 2:30 pm
.
.
展期 ∣ 2023年11月25日 – 2024年1月27日
策展 ∣ 魏瑛慧
座談 ∣ 2023年12月17日 (日) 2:00 pm
地點 ∣ 新思惟人文空間 (地址: 807高雄市三民區河堤路298號2F)
電話 ∣ 07 345 2699
時間 ∣ 週二~週六 10pm-6:30 pm
這個展覽在開闢一條閱讀渠道,以西方發明的工具及攝影決定性瞬間的本質,通往中國美學思維的渠道。「此曾在」(註 1)是由哲學家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提出的,意為過去存在的真實,「現此時」是閩南用語,意指現在。本展覽透過作品、影像、手札,進入創作者面對台灣風景思辯之路。
西方與東方在 15 世紀繪畫追求殊途,中國美學走向不求物質形似而表精神意境的價值體系。中國美學體現於山水畫,其一為長卷形式,此形式採移動式觀看,身體對應山水,是在動中產生關聯,隨著畫者的行腳,觀者隨景與畫者共同遊歷。黃文勇 2009「進行中的時態─也許,這是一條可行的路徑」,採用失焦(移動產生模糊)/色光變換(如真似幻)/長卷規格(身體動態連結風景)的手法表現精氣神的游離狀態。黃文勇對身歷其景的心理體驗,是在共融的狀態下以沈浸式文本述說,作者以多張影像錯位重組,創造出景色不可分割的時序(生命感),我感覺他作品中具有文學性,像小說情節一樣能撬開讀者感官,超越個體經驗。其長年以複合媒材創作,作品一貫存在身體動能,近年以相機作為啟動身體覺知的媒介,呼吸、凝神,以安靜的身體回到內在,和自情與天地為一,體驗身體邊界消逝-脫塵-生自性靈光,體現人與自然共構依存的精神家園。
楊順發的「水沒系列」觸發於寺廟前的涼亭景觀-水沒水墨!真的(物質體)與假的(影像體)兩者合一,為中國美學重要特徵,楊順發結合了東方水墨的審美核心意識,以橢圓造型、鏡面倒影手法,直指中國美學陰與陽、虛與實合而為一的整體論。其走訪海岸線的過程,意識到眼前水沒景觀直指消失中的國土,在沈重的議題下,反以潔淨輕柔的色調營造出雅緻到近於傳統文人畫的脫俗精神性,是輕且重的震撼,內蘊虛實互表,陰陽互根之哲學,單一作品採擷數以千計決定性瞬間影像格,透過運算,重組精細到肉眼無法辨識的時間差影像格,掙脫影像視覺真實,擴展精神性。
接著,我想以景觀序列切入作品審美層次。舉中國園林設計來描述景觀序列:
一是客觀景物有秩序地展開,具有時空運動的特點;
二是指人的游賞心理隨景觀的時空變化做出瞬時性和歷時性的反應意境序列,也就是景觀的時空審美意趣轉化爲富有層次感的意境組合,時間、空間、視覺元素結合在一起呈現信 息,創建敘事、傳達情感。
楊順發得持續了解環境,精密推敲自然潮汐節奏,在老天爺賜予的有限時間置自己於汪洋流沙中,在瞬息變化環境中屏息專注凝神,然後觸發快門掃射影像!以暴風雨作品為例,「它從烏雲密佈,刮大風,下大雨,相機淋雨濕透,到最後相機秀逗,故障無法拍攝,剛好從早上 11 點 0 分拍到 11 點 18 分鐘。這18 分鐘那我剛好拍了 1270 檔案-楊順發」其景觀序列素材,是迅捷捕捉下肉眼難以辨識的色光變化,將天空、沙洲、建築、動物等物體之色光精微變化重組為一,延續編導式創作手法,阻絕視覺性實景再現,變成象徵符號。台灣土狗 TAIWAN TO GO 系列,以土狗作為台灣精神象徵:土狗泅泳、探索、猶豫、回望、前行,強韌的生命特質面對未知,寫台灣歷史生命共同體的情感,動人而深刻。
黃文勇揉碎空間也切斷時間,以視角或者後製符號、繪畫性質感完成景觀序列。如他用數年時間造訪飽受風災的來義,待在同一地點,凝視並記錄下同一視角的景觀再重組,2021「來義秋色」對比碎石路徑,秋草異常溫潤,遠山依舊沈默佇立似綿綿吐吶呼吸,黃或黑色高彩度邊框,是觀景窗?是文明的反思?現實場景重新序列,形成一個相外之言,這相外之言,或從個人不同視角,傷逝?重生?祝願?其攝影作品融合繪畫性筆觸與抽象精神特質,又具現代藝術開放性,透過攝影,既呈現曾經存在的證據,也召喚出某種超越經驗事實的神秘特質。
兩位藝術家皆選擇了災難事件場景,驚心動魄點出人類生活模式對自然造成的影響,以美學辯證這回不了頭的歷史,當我們希望享受著短期、立即被滿足無限制的消費文化,造就出當代的景觀,兩位藝術家的作品或者可以隔著時空對話 1967 年思想家居伊·德博所寫的《景觀社會》 註 3(法語:La Société du spectacle)。
註 1:現此時:教育部台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時間詞,現在目前。
註 2:此曾在:後現代哲學家羅蘭․巴特,在《明室》一書中,對於影像紀錄的物件,脫離現場拍攝地點的再現,提出了「此曾在」的概念。
註 3:《景觀社會》 (法語:La Société du spectacle)是法國思想家居伊·德博所寫的一部哲學和批判理論的作品,最初在法國出版於 1967 年。
南應大美術系黃文勇老師攝影作品
高美館「百夜藝術默讀:有聲有影的典藏導賞」系列 郭力昕讀黃文勇
影片導賞/郭力昕
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教授兼傳播學院院長
高雄市立美術館-百夜藝術默讀
語音導賞/單煒明 語音導覽
澳洲University of Wollongong藝術創作博士
嶺東科技大學 副教授兼藝術中心主任、金鐘獎藝術文化最佳主持人
專文導賞/邱國峻,崑山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 副教授
原文刊載於《藝術認證》雙月刊第48期(2007年10月)
黃文勇|被凝視的風景No.2011-03|Fine Art Printing on Epson Textured Fine Art Paper|71×60cm|2010|高雄市立美術館典藏
Huang Wen-yung|Landscape under the Gaze No.2011-03|Fine Art Printing on Epson Ultras mooth Fine Art paper|Collection of KMFA
前言
不同於一般的風景攝影,除了在拍攝的技法上,黃文勇以不同時空片段來組構出一張心中所想的景象外;更從攝影「捕捉某個瞬間,來表達當下情感」轉為「重組不同瞬間,來建構內在世界」。
儘管運用了後製手法,〈被凝視的風景〉創作過程中卻刻意降低了數位影像中常見的事先計劃或理性思考;反而讓自己在拍攝的過程中,更直覺地感受對象、捕捉瞬間。尚.布希亞(Jean Bandrillard)認為,是被攝場景本身想要被拍,攝影者只是在這個的過程中,扮演一個臨時演員的角色[1]。延伸而論,景物必然存在著勾動拍照者拍下它的誘因,它是因為成為拍照者慾望的投射才被凝視的。因此也可以說,黃文勇未作預設地去捕捉畫面的同時,也正是捕捉內心某種渴望的企圖;而這些影像在經過編修之後,將原初的慾望重組為一個更接近於自己內在的空間。
如此一來,面對隱晦、難解的〈被凝視的風景〉,如果將黃文勇經過擷取、轉譯、拆組、積疊的影像,視為其慾望顯隱的鏡像,那麼是否可穿過這個自身不斷幻化的一面面巫鏡,窺見作者隱藏其後,卻又難以被看見的心境?
[1]林志明,〈布希亞論攝影〉,2000/11/25-26中華攝影教育學會,2000國際專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影像的社會實踐」) http://www.ntnu.edu.tw/fna/arthistory/articals_01.htm。2013.01.15瀏覽。
黃文勇|被凝視的風景No.2010-13|Fine Art Printing on Epson Ultras mooth Fine Art paper|60×60cm×4|2010|高雄市立美術館典藏
Huang Wen-yung|Landscape under the Gaze No. 2010-13|Fine Art Printing on Epson Ultras mooth Fine Art paper|Collection of KMFA
可見之巫鏡
乍看〈被凝視的風景〉時,直接感受到的是一種「蒼涼」與「悲壯」,似乎能見到作者千山獨行的孤寂之路;不知從何而來,欲往何去。但是在走入影像之後,竟感到安然、平靜;像是自己躲藏在某個被世界遺忘的角落般,暫時逃離現實人群,不被發現。
接著開始留意到身邊熟悉事物的變化:例如雲,看似豐富多變,卻激烈澎湃地將天空佈滿,遮掩了應有的開闊;即使較為平緩的薄雲,其倒影也困在作者封存的水面。至於地平面的狀態,無論是柏油地或草叢,都有種扭曲、危險之感,深不可測,危機四伏。然而,在影像空間中,令我最感關注的,卻也是最不被顯露出來的「道路」,從作者拍攝的(或是提供觀者佇視的)位置來看,無論是令人難以立足前行卻無盡延伸的狹長通渠,或者被平整截斷的河岸便道;甚至是受荒煙蔓草覆蓋後,找不到的出路。不禁讓人想問的是:作者為何努力建構出如此窒礙難行的道路?
黃文勇|被凝視的風景No.2010-05|Fine Art Printing on Epson Ultras mooth Fine Art paper|111×53cm×2|2010|高雄市立美術館典藏
Huang Wen-yung|Landscape under the Gaze No. 2010-05|Fine Art Printing on Epson Ultras mooth Fine Art paper|Collection of KMFA
不可見的心境
若從〈被凝視的風景〉創作中的攝影行為來分析,似乎可發現另一條線索;相對於布列松(Cartier-Bresson)所提出的「決定性瞬間(decisive moment)」,黃文勇利用更多的瞬間來累積出一張影像,讓作品成為一種對瞬間概念的顛覆;也讓照片從現實的明確指涉,轉向對自我的隱喻。
然而,黃文勇仍讓其塑造的影像堅持住傳統攝影的視覺特質,也就是無論作品是被裁切錯位,或平行並排,影像仍保持著視覺空間的合理性,留給觀者與其現實經驗的連結。這也讓羅蘭巴特(Roland Barth)所提出的「此曾在」攝影論點,在此仍具作用。
「此曾在」是緣於攝影在對時間的捕捉與再現同時,亦證明了那個曾經存在的時間之消逝。因此觀者在照片前,將同時意識到某個時刻的真實發生,以及它的死亡。這也正如黃文勇所認為的,一切的事物不再有永恆,因為所有的生命皆是「頻臨死亡之生命」。他們所能在生命的過程中做的唯一合理、自明之事就是──等待死亡。而影像創作者,是一位凝視生命頻臨死亡與消逝的「見證者」,同時也是死亡與消逝物的「製造者」。[2]
由此可知,黃文勇努力拼組的每個瞬間,都在企圖呈顯死亡的發生,藉由影像探究生與死之間的關連性,讓觀者面對自身生命的流動狀態。當然影像呈現的,不只是具體的生死問題,更是在流變的時間中,事物瞬息的消長;作者在努力追逐的是一種不確定的存滅,讓觀者意識到生命的反覆與內在的起落;這個不可見的心境或許才是此作品動人之處。
[2]黃文勇,〈操弄與變異-數位影像的樣貌—「以被凝視的風景」為例〉,2011/5/6崑山科技大學創意媒體學院,2011第七屆國際視覺傳達設計研討會論文集「旁觀、參與、介入美學:科技媒體與文創產業之互動」p6。
結論
然而,如果〈被凝視的風景〉表一種不斷死亡的過程,那麼在見證死去的同時,其實也將意識到隨即的再生;作者雖然暗示著自己在每一次快門中的死去;但是其實也預期到下一個瞬間前的復活(因為計劃本身便不是只用一張照片作結束的);換言之,黃文勇攝影中對瞬間的操弄(一如對生滅的決定、對命運的自處),是可以自己決定在何時結束的。〈被凝視的風景〉所搭造出的險路困境,如同許多古典、偉大的藝術作品,能在其中感受生死難題,獲得內心深處的撫慰;只是藝術家也其實給了我們一個安全的位置,凝視生死的快感。
回顧七O年代,美國開始出現的葬禮代理公司引進了新的風俗,就是為葬禮的家庭拍攝已故親人的照片,供親友留念。照片中的逝者被擺出自然而輕鬆的姿勢,安排成如熟睡般的安詳[3],讓活著的親友,藉由照片暫時忘記痛苦。攝影如同巫鏡般迷惑著觀者,更像麻醉劑般,讓人暫時逃離無法承受之痛。或許〈被凝視的風景〉可以讓我們進一步反思的是:離開了巫鏡,我們是否仍能如實地面對人生這條難行之路?
[3] Floyd Rinhart and Marion Rinhart, 1981, the American Daguerreotype , the 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 p300.
參考書目
黃文勇 簡歷
【現職】
台南應用科技大學美術系專任副教授
文化部公共藝術專家學者(藝術創作、藝術行政、藝術評論、藝術教育)
高雄市立美術館典藏委員
中華攝影交流學會理事
獨立策展人
►台南應用科技大學版印中心主任
【學歷】 1994 美國密蘇里州芳邦學院藝術碩士 【曾任】 【研究創作資歷】 個展
策展 聯展 2020 「生·存之道」攝影展,台北市藝文推廣處,台北 2020 「生·存之道」攝影展,台北市藝文推廣處,台北 【音像創作】 【藝術紀錄片拍攝】 《高雄觀景窗》,紀錄片 37 min,2016,攝影、執行製作,國藝會補助執行製作,2016 【作品典藏/獲獎】 【專書論著】 「看你?看我!」黃文勇個展 黃文勇著,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出版 2005 「看你?看我!」黃文勇個展 黃文勇著,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出版,ISBN 986-00-1296-2 2005 黃文勇1988-2005作品集 黃文勇著,高雄:自行出版 2006 「看你?看我!」藝術創作的宰制與解放-黃文勇創作觀的形構與思維 黃文勇著,高雄:摩易文化出版,ISBN 986-82282-0-4 2005美術高雄-「影像高雄.看不見的歷史」 七彩電光琉璃花-台灣當代常民文化圖像轉譯 黃文勇執行編輯 【專文發表】 黃文勇,景外之景、音外之音-試論藝術紀錄片的意義與價值,兼談「高美館視覺藝術影像資料庫建置計畫」,《藝術認證》雙月刊No.64,高雄市立美術館出版,2015/10,pp. 36~43 黃文勇,在路的遠方看見光:記一位充滿能量與愛力的年輕人-阿貴,《藝術認證》雙月刊No.64,高雄市立美術館出版,2015/10,pp. 62~67 黃文勇,在遊戲中學習成長-側寫一本充滿愛力與能量的遊戲好書,《藝術認證》雙月刊No.62,高雄市立美術館出版,2015/06,pp. 4~9 黃文勇,閱世走人間,觀身臥雲嶺-閱讀郎靜山畫境山水的空間向度,《藝術認證》雙月刊No.59,高雄市立美術館出版,2014/12,pp. 62~67 黃文勇,開創新視野-當代影像媒材運用暨美術館典藏的要求與管理,《藝術認證》雙月刊No.52,高雄市立美術館出版,2013/10,pp. 18~25 黃文勇,心像與狂迷的裸藝術-閱讀許淵富、柯錫杰、謝春德人體攝影的精神內涵,《藝術認證》雙月刊No.48,高雄市立美術館出版,2013/02,pp. 14~21 黃文勇,「中場-不休息」-為自己再出征策展論述,《中年危機-藝術創作面對生命的轉向與態度》專輯,高雄市政府文化局,2012/11,pp. 8~18 黃文勇,被凝視的心風景,中國《攝影世界》第362期,2012/02,pp. 72~77 黃文勇,一株奇異的花朵--回首妙工俊陽的《七彩迷魂轎》,《藝術認證》雙月刊No.35,高雄市立美術館出版,2010/12,pp. 60~63 黃文勇,從「浮華世界」到「花花世界」-回到第一現場,看洪易的「藝術新樂園」,《藝術認證》雙月刊No.35,高雄市立美術館出版,2010/12,pp. 56~59 黃文勇,那e差這嚜多-「新南方」貳勢力,《藝術認證》雙月刊No.34,高雄市立美術館出版,2010/10,pp. 32~35 黃文勇,「輕頹感」的微型觀,《藝術認證》雙月刊No.34,高雄市立美術館出版,2010/10,pp. 56~59
【研討會論文著作】 黃文勇,試論陳啟川先生攝影藝術的人文觀點與影像美學,2019「影像學術論壇」—從陳啟川先生攝影美學出發研討會,2019/12/14。 黃文勇,視覺藝術影像資料庫建置計畫初探-以「高美館視覺藝術影像資料庫建置計畫」為例,2015第九屆崑山科技大學國際視覺傳達設計研討會:「尋聲軀體行為互動科技實驗場」, 崑山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出版,2015/12,pp.32~42。 黃文勇,操弄與變異:數位影像的樣貌-以「被凝視的風景」為例,「旁觀、參與、介入美學:科技媒體與文創產業之互動-2011第七屆國際視覺傳達設計研討會」論文集,崑山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出版,2011/05,pp.LXXXVII~XCVI。 楊堯珺、黃文勇,從台灣「文化」政策的語境脈絡:看台灣文化創意產業人才育成的窘境,「旁觀、參與、介入美學:科技媒體與文創產業之互動-2011第七屆國際視覺傳達設計研討會」論文集,崑山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出版,2011/05,pp.CVII~CXXVI。 黃文勇,從流動不羈的幽靈,看數位攝影的樣態─以「進行中的時態─也許,這是一條可行的路徑」一作為例,「2009兩岸當代藝術創作教育研討會」論文集,國立成功大學創意產業設計研究所出版,2009/09,pp.77~86。 黃文勇,情感與快感:裸體影像觀看的知覺與情境,「感知與體驗的設計迴路-2009國際視覺傳達設計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崑山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出版,2009/05,pp.441~450。 黃文勇,從身體的知覺:觀看裸體影像的意象與美感-以「慾望私奔」為例,發表於慾望私奔個展,高雄新濱碼頭藝術空間,2007.12.16 黃文勇,「慾望私奔」─從影像閱讀女性身體的自由意志,「聲音與影像的數位思維」-2007國際視覺傳達設計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崑山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出版,2007/06,pp.65~74。 黃文勇,影像「再現」性的思考-談「影像高雄-看不見的歷史」,2006高雄亞太攝影藝術論壇論文集,高雄市立美術館出版,2006/03,pp.1~17。 黃文勇,藝術創作的宰制與解放-一位藝術創作者的自我反省與察覺,高雄師範大學「論述與思想-2005藝術學研討」論文集,高雄師範大學美術系所出版,2005/05,pp.2-1~2-26。 黃文勇,尋找影像的出口,第三屆視覺設計研討會—「超影像」國際視覺設計研討會論文集,崑山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出版,2003/12,pp.21~30。 期刊論文 2006/03 黃文勇,影像「再現」性的思考-談「影像高雄-看不見的歷史」2006高雄亞太攝影藝術論壇論文集,高雄市立美術館出版,pp.1~17。 2007/12 黃文勇,從身體的知覺:觀看裸體影像的意象與美感-以「慾望私奔」為例發表於慾望私奔個展,高雄新濱碼頭藝術空間,2007.12.16 2009/09 黃文勇,從流動不羈的幽靈,看數位攝影的樣態─以「進行中的時態─也許,這是一條可行的路徑」一作為「2009兩岸當代藝術創作教育研討會」論文集,國立成功大學創意產業設計研 究所出版,pp.77~86。 2009/05 黃文勇,情感與快感:裸體影像觀看的知覺與情境「感知與體驗的設計迴路-2009國際視覺傳達設計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崑山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出版,pp.441~450。
【藝術評論】 處境‧此境—黃郁生版畫展 「幽寂之外-見葆光」-閱讀黃郁生的藝境與心境,2020.08 幽幽微微鬱鬱沉沉的游離-讀爛李阿明的「沉潛暗處—看到光」,2020.0613 殤志靈性後的覺知-閱讀「山.靈.敬」交心之愛的對話,2018.04 閱讀汪承恩「以犬為諭」作品的背後,2017.01 瓦歷斯‧拉拜「隱形的榮耀」-背後的榮光,2016.10 「在落山風中彎腰的草」-記一位深鬱靜穆厚實格調的王田,2016.01 「福爾摩沙」-我的美麗之島,2016.02 夢想-是願望的滿足,還是自我反省的覺醒,2014.07 心靈的原鄉-與海共舞的顏明邦《與海共舞攝影集序文》,2014.01 非藝術事件-黃色小鴨假風神,2013.11 彼岸的靈光-閱讀江思賢「海上星光」,2013.06 中場不休息-為自己再出征,2012.11 有光的地方我們不再孤獨,2012.09 2012 年中國晉中社火節活動有感,2012.03 晃動的複本,2011.10 阮是正莊台灣館-浪漫-福爾摩沙,2010.12 生者無有恐懼,臨終者不再孤單,2010.10 無相與幻滅的空寂─戴明德的影像閱讀(光影旅行戴明德 2010 攝影作品集序文),2010.05 漂浮鄉愁的圖騰-閱讀「紅毛港」最後的沉痛(蘇柏欽個展序文,高美館市民畫廊),2009.01 「時空」轉換,兩樣情-顏明邦個展(顏明邦個展序文,高美館市民廊),2008.10 探索生命遊離之間的潮間帶-閱讀許世芳的「形-不定」(許世芳作品序),2007.09 千嬌百媚的絹秀與飄逸-談董惠青的作品(董惠青作品集序),2008.08 褪去面具的粉飾與厚重的彩妝-閱讀旻真二八年華的純真(二八年華蔡旻真作品集序),2008.07 「狂狷鐫刻少年時」-閱讀田文筆的作品(發表於 2006 田文筆無邊無際作品集),2006.11 享受「無盡」的翱翔-閱讀田文筆的版畫世界(發表於藝術家 374 期,2006.11) 自己動手畫年畫-有錢沒錢畫張年畫好過年(發表於高雄市立美術館 2005.01館訊) 顛覆刻版印像-對「擴張版圖」的觀察,2002.10 無法甦醒的夢境-看吳松明「夢的遠足」木刻版畫個展,2003.02 暗眠的月光-以「游牧、流變、擴張」看高雄當代藝術的發展,2003.04 閱讀蘇汀的內心世界(發表於 2000.04.23 中國時報第 11 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