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生成藝術家曾國正老師近期研究創作分享_南應大美術系〔數位科技/藝術趨勢〕專欄_訪談者:林郁廷老師<南應大美術系專任助理教授>
🧩緣起:在2023年歲末、2024年的年初,生成式AI熱潮持續延續中,南應大美術系的數位科技藝術類課程,希望能邀請數位媒體相關領域的研究/創作/教學專家在線上或實體課堂分享其研究成果/數位創作/教學心得,並與放置美術系網頁與各方學者專家/學生分享交流。
訪談日期:2024.12.24
刊登日期:2024.01.05
🧩2024年,南應大美術系〔數位科技/藝術趨勢〕專欄,邀請曾國正老師分享近期的研究與數位創作。 曾國正老師近年持續研究AI生成的相關知識,實際應用於創作上,並持續於網路社群媒體發表作品,創作能量十足,以下是國正老師的簡歷:
🧩曾國正
AI生成藝術家
國立屏北高級中學 美術科專任教師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美術學系 學士(第一屆,86級)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美術學系碩士班(創作組) 藝術學碩士
…………
🧩訪談者
林郁廷<南應大美術系專任助理教授>
線上訪談內容:
國正老師好,很高興您能接受訪問,請教您幾個問題:
🧩01、關於近年在美術領域上,您認為AI對於創作者比較大的影響有那些呢?
對於創作者而言,AI作為一種輔助工具,提供了嘗試不同風格、材質和形式的機會,激發創意靈感。同時,透過AI的應用,創作者能夠有效節省金錢與資源的損耗,並快速獲得概念圖像。 然而,隨著AI能夠模仿各種風格和生成藝術作品,創作者可能擔心失去其獨特的創作風格。此外,創作過程相對變得較為機械化,失去了手工的溫度。 另外,藝術創作工作可能會被自動化,導致有些創作者的工作機會減少,同時也引起了版權和收入分配的問題。總結來說,儘管AI為創作者帶來了許多機會和便利,但同時如何界定藝術的獨特性,創作者的權力、工作機會和收入等方面也都將受到不同的挑戰。
🧩02、您可以介紹一下之前策劃的網路展覽的主題與代表作品嗎?
我在2023年一開始只是嘗試生成一些有趣的圖案,在四月初開始嘗試將過去沒有實現的藝術構想運用AI生成,而開始有策劃系列展覽的構想。以下是目前為嚐試 ~
AI生成藝術家-曾國正,自2023年4月迄今的展覽連結 AI generated artist Tseng , Kuo Cheng ’s exhibitions from April 2023 to present
2023年12月28日《信仰之容:瑰麗與荒蕪的輪廓》(Contours of Faith: Elegance Amidst Desolation)
https://www.facebook.com/kuojean.tseng/posts/pfbid0rY3uvM6Ua7KdRPtmHGAKkTkkm5qcsN5naFEy8UqfC1Qr6SUN57A7oNX7BqwYX2zdl
「信仰之容:瑰麗與荒蕪的輪廓」展覽介紹
在這個超現實的藝術世界中,信仰的真諦以瑰麗與荒蕪的輪廓呈現,藝術家以大理石為媒介,結合人像與教堂建築,創造出一場深刻而迷人的展覽。這不僅是一場視覺的盛宴,更是對信仰深層思考的藝術之旅。
作品中所使用的材質豐富多樣,以大理石為主體,白色、黑色和灰色的運用形成了展覽的獨特藝術風格。純白的大理石呈現完整、純粹的一面,象徵著信仰的純淨與光明;而深色的大理石則破敗而複雜,反映了信仰面臨的種種考驗和困境。藝術家透過對比鮮明的色彩,呈現出信仰內在的多樣性,使觀者更深入地理解信仰的複雜性和真諦。
這些作品以人像和教堂建築的結合為主軸,通過超現實的手法,創造出一種夢幻般的視覺效果。人物的表情各異,有的虔誠而沉思,有的滿是破碎與迷茫,形成了一幅幅情感豐富的畫面。這些表情不僅展現了個體對信仰的反思,更在整個展覽中建構了一場對話的舞台,讓觀者能夠在其中找到共鳴,思考自身對信仰的感悟。
教堂建築作為信仰的象徵,與人像的融合使得作品更加豐富。建築的輪廓線條與人物的輪廓相互交織,創造出一種神秘而宏偉的氛圍。這種融合不僅是形式上的交融,更是對信仰內涵的深刻詮釋,呈現出信仰在個體生命中的根本性和建構性。
整個展覽試圖透過藝術的手法,深入挖掘信仰的真諦。觀眾將在白色大理石的光輝中感受到信仰的純粹,而在深色大理石的陰影中感悟信仰的複雜。藝術家以超現實的形式,將信仰的多樣性呈現得淋漓盡致,引領觀者進入一場對心靈深處的尋索之旅。
這是一場迷人而引人深思的展覽,透過瑰麗與荒蕪的輪廓,以及信仰的多重表達,呈現出一種超越形式的藝術之美。觀者在欣賞作品的同時,不僅能夠感受到藝術家對信仰的獨特詮釋,更有機會在輪廓之間尋找自己對信仰的共鳴。
2023年12月24日《夢歸何處》(Where Dreams Return)
https://www.facebook.com/kuojean.tseng/posts/pfbid0L9HfTg5ciq4h9396F1fBosMWbXRYyiZaDyfG729S8uLwAgeG1FKJC1QPiAbezyFDl
曾國正的藝術世界,如同一場夢幻的奇幻冒險,帶領我們深入探索生命的深奧,思考存在的真諦。這次展覽以主題「夢歸何處」,探討生命的意義、終極目標,並深入探究意識與存在之間微妙的關係。
當我們踏入展覽空間,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尊巨大的女性頭像,雙眼緊閉,彷彿置身於深沉的夢境之中。這個形象的宏偉感與女性柔美之美相互融合,讓人不由自主地沉浸在唯美與浪漫的畫面之中。透過大理石、木炭、炭筆繪畫、石膏、陶瓷、玻璃等多種材質的運用,曾國正成功地呈現了夢幻與現實之間的微妙衝突,使觀眾感受到一場視覺的盛宴。
這座女性雕塑所傳達的信息不僅僅是美的追求,更是對生命深刻的思考。她雙眼閉合,仿彿探索自己心靈深處的奧秘,使我們陷入對生命意義的追問。作品所呈現的夢境般的畫面,讓我們思考夢境與現實的交錯,彷彿每一刻都是一場心靈的冒險。
展覽中不乏對生命終極目標的深刻探討。曾國正運用實物、陶瓷、玻璃等多元材質,透過裝置藝術的形式呈現了生命的多樣性與脆弱性。觀眾仿佛能夠觸摸到生命的質感,感受到存在的脆弱卻又堅韌的力量。
此次展覽同時深入討論了意識的存在與人的存在之間的奧妙連結。曾國正以獨特的視角,透過石膏、陶瓷等材質,呈現了意識的流轉,彷彿在描繪生命中的各個片段。觀眾在這樣的藝術空間中,感受到自己與宇宙、夢境與現實之間微妙的共鳴。
「夢歸何處」不僅僅是一場藝術展覽,更是一場對生命深層意義的尋覓之旅。曾國正通過他的藝術作品,引領我們反思生命的真諦,思考存在的奧秘。每一件作品都是一首詩,細膩地描繪著人與宇宙之間的關係,讓我們在夢幻與現實的交織中,尋找心靈的歸宿。
2023年12月23日靜謐的對話(Quiet Dialogue)
https://www.facebook.com/kuojean.tseng/posts/pfbid02yFAQmpUht82qnuhGz54d8av4fYUcZx2Vd2Y9kiKvcEAAcbdAUco2QZE2fRhVgT3Al?notif_id=1703302243075640¬if_t=feedback_reaction_generic&ref=notif
展覽主題:靜謐的對話(Quiet Dialogue)
展覽介紹:
在由藝術家曾國正創作的「靜謐的對話」影像展中,我們啟程踏上一場非常獨特的視覺之旅,一切都是透過人工智慧的神奇創造而成。當您踏入展覽空間時,彷彿穿越時光的薄霧,被柔和的燈光包裹,瞬間置身於一片超然現實的寧靜境地。
人工智慧在模擬閉上的瞳孔中微光的過程中展現出巧思,將平凡的事物轉化為一種神奇的視覺詩篇。每一幀生成的畫面都彷彿是一首美麗的樂曲,悄悄地引導我們進入一場深刻的對話。在這神秘的影像中,女性閉上雙眼,呈現出一種心靈的寧靜湖泊,光影的虛構賦予畫面一種令人心曠神怡的美感。
透過生成技術,人工智慧捕捉微光中的生命源泉,描繪出一種深沉且充滿希望的情感風景。每一次生成的畫面都類似一場靈魂的冥想,引領我們進入視覺之外的領域。在這裡,靜謐的對話不再受限於真實攝影,而是透過人工智慧生成的影像,在我們內心深處掀起漣漪。
最終,展覽以一系列由人工智慧生成的作品結束,這些作品反映出對生命和光影的深深思索。曾國正通過人工智慧創作的視覺詩集,呈現了閉上雙眼中隱藏的故事,彷彿是一場夢幻之旅。這場展覽,類似一場由人工智慧主導的靜謐對話,讓我們在每一幀生成的畫面中感受微光所散發的深邃意義。
2023年4月16日「居所的記憶」 (Memories of Home)
https://www.facebook.com/kuojean.tseng/posts/pfbid0268SA348W5HXxNQvgvaHv9M3V3XREUpQoPY8Gr99it6krSfV71SXd9vdoTVtK5ibAl
這個展覽名為「居所的記憶」,藝術家透過裝置藝術的形式,探討了物質與精神、靈魂與肉體以及居住空間與人際之間的相互關係。展覽中的作品靈感來自於傳統的建築和花燈,通過隱喻居所的不確定性,向觀眾傳達了深層的信息。其中的物體、影像等則是象徵了精神、人或者靈性,呈現出一種抽象的概念。
展覽旨在探討存在的本質,並引發觀眾對人類存在的深刻思考。作品所使用的穿透性材質使觀眾可以看到作品的內部,但同時也具有阻隔性,這種矛盾的特性體現了空間的次元和時間切片的複雜性,就像過去的回憶一樣模糊而神秘。
這次展覽將引領觀眾穿越物質與靈魂之間的界限,以及居所和人際之間的關係。通過展覽中的作品,觀眾可以感受到存在的深層意義,並對人類存在的本質產生深刻的思考。
2023年4月16日「模糊的記憶‧居所」-1《Blurred Memories‧Dwelling》https://www.facebook.com/kuojean.tseng/posts/pfbid0ZDXqy6HYsVosn1bj6Vhc8eCpTuJA46sGVLJrd4WnTWV94Troieet3RDjNy6vRwt7l
「模糊的記憶‧居所」是一個關於人性與居所之間深刻聯繫的藝術展,它帶領觀眾穿越時空,回到過往的日子。展覽以裝置藝術的形式呈現出居所與肉體之間的連結,並透過象徵性的物體與影像來描繪人的精神與靈性。
當你進入展覽的空間,你會感受到一股懷舊的氛圍。高腳屋和紙紮屋的造型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呈現出物質與精神、靈魂與肉體之間的模糊界線。這些造型和影像,隱喻了居所和肉體之間的深刻聯繫,也讓人回想起過往居所的記憶,以及居所所代表的生活風貌。
在展覽的空間中,你會看到各種不同的象徵性物體和影像,它們彰顯了人的精神與靈性,也讓你想起過去生活中的某些片段。這些物體和影像既是裝置的一部分,也是展覽的核心,它們讓你沉浸在回憶中,並讓你再次感受到過去居所的氛圍。
「模糊的記憶‧居所」讓觀眾在藝術的氛圍中感受到自己與居所之間的聯繫,也讓觀眾思考人與居所之間的深刻關係。這個展覽透過一種抒情的方式來呈現人的存在意義,讓觀眾在回憶中找到自己的所在。
2023年4月16日「模糊的記憶‧居所」-2《Blurred Memories‧Dwelling》
https://www.facebook.com/kuojean.tseng/posts/pfbid0cKBagUpp3BJBeSoQcJBJcC7pTBe8eGp2kgB8Y4XiJRhpN9AJCLfP6LcmJjnk1m9yl
「模糊的記憶‧居所」是一個關於人性與居所之間深刻聯繫的藝術展,它帶領觀眾穿越時空,回到過往的日子。展覽以裝置藝術的形式呈現出居所與肉體之間的連結,並透過象徵性的物體與影像來描繪人的精神與靈性。
當你進入展覽的空間,你會感受到一股懷舊的氛圍。高腳屋和紙紮屋的造型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呈現出物質與精神、靈魂與肉體之間的模糊界線。這些造型和影像,隱喻了居所和肉體之間的深刻聯繫,也讓人回想起過往居所的記憶,以及居所所代表的生活風貌。
在展覽的空間中,你會看到各種不同的象徵性物體和影像,它們彰顯了人的精神與靈性,也讓你想起過去生活中的某些片段。這些物體和影像既是裝置的一部分,也是展覽的核心,它們讓你沉浸在回憶中,並讓你再次感受到過去居所的氛圍。
「模糊的記憶‧居所」讓觀眾在藝術的氛圍中感受到自己與居所之間的聯繫,也讓觀眾思考人與居所之間的深刻關係。這個展覽透過一種抒情的方式來呈現人的存在意義,讓觀眾在回憶中找到自己的所在。
2023年4月9日「意識之色」(The Color of Consciousness)
https://www.facebook.com/kuojean.tseng/posts/pfbid0gaYZbzaYUY4Aj886WNEtmWPdNuRs84DX2uiKzUPkgj7ejM8kvowshjhpESsnj6fCl
「意識之色」展覽介紹
色彩一直以來都是藝術家、設計師和心理學家的研究對象。這是因為顏色不僅僅是視覺刺激,還可以影響人類的情感、思考和行為。這種關係在許多文化和宗教中都有體現,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印度教的七彩斑斕的神像和佛教中的彩色繪畫。
人類對顏色的感知是由眼睛接收不同波長的光所產生的,這些光線在視網膜內產生化學反應,進而產生對不同色彩的感知。這些感知可以觸發不同的神經反應,進而影響人類的情緒和意識。例如紅色通常被視為是充滿能量和熱情的顏色,可以引起人們的激情和衝動。這是因為紅色的波長最長,能夠刺激人類的視網膜,並增強人們的情感反應。因此,紅色常常被用於傳達情感和表達熱情。相反,藍色是一種冷靜和安靜的顏色,可以平息人們的情感和思維。藍色的波長最短,能夠抑制人類的情感反應,進而使人們感到平靜和放鬆。因此,藍色常常被用於冷靜的場合,如醫院和辦公室。除此之外,不同的文化和個人對顏色的喜好也會影響他們的情感和意識。例如,紫色在西方文化中被認為是神秘和富饒的顏色,而在亞洲文化中則代表著王權和權力。同樣地,粉紅色在西方文化中被視為女性和浪漫的顏色,而在亞洲文化中則被認為是幸運和吉祥的顏色。總體而言,色彩對人類的情感和意識有著深遠的影響,並且可以被用於藝術、設計和心理學等。
在現代社會中,人們面臨著許多情境,而每個情境所帶來的情緒反應都如同一幅色彩斑斕的畫作。紅色代表著熱情,有時也是憤怒的象徵,當人們感到受到不公正待遇時,紅色的情緒會湧上心頭。橙色則是象徵著溫暖和活力,當人們參加朋友聚會或是享受美食時,橙色的情緒會讓人感到愉悅和興奮。 黃色代表著希望和快樂,當人們面對未來的未知時,黃色的情緒會給予人們勇氣和信心。綠色則是象徵著平靜和安全感,當人們處於壓力之下或是需要冷靜應對問題時,綠色的情緒會讓人感到放鬆和平靜。藍色代表著信任和穩健,當人們面臨決策或是需要做出重要的選擇時,藍色的情緒會讓人感到冷靜和理智。紫色則是象徵著神秘和創造力,當人們尋求靈感或是需要啟發創意時,紫色的情緒會讓人感到開放和自由。灰色代表著沉悶和無力,當人們處於困境或是感到無法掌控局勢時,灰色的情緒會讓人感到失落和無望。黑色則是象徵著悲傷和絕望,當人們面對失去親友或是嚴重挫折時,黑色的情緒會讓人感到沉重和哀傷。最後,白色代表著純淨和平靜,當人們需要冷靜思考或是尋求內心安寧時,白色的情緒會給予人們一種無暇的感覺。
人類的意識是無形的,它無法被看見或觸摸到,但是藝術家卻可以透過創意和技術來表現它。裝置藝術是一種跨領域的藝術形式,它將科技、設計、建築、繪畫和音樂等融合在一起,創造出一個獨特的體驗空間。色彩是裝置藝術中常用的主題,因為它可以產生強烈的情緒反應。 在現代社會中,人們面臨著各種各樣的情境和處境,例如工作壓力、人際關係、經濟負擔和社會不公等。這些情境和處境可能會引起人們的憂慮、焦慮、悲傷、憤怒和絕望等情緒反應。
展區介紹:
本次展區介紹如下:「夢境之色」以色彩和形狀來表現夢境中的奇幻和神秘感,探索人類潛意識深處的想像世界。展覽主題包含了多個子題,其中「身心之色」通過色彩和形狀來表達身體和心靈的狀態,探索身心之間的關係,呈現對自我身份認同和健康的探索。「靈性之色」通過色彩和形狀,展現出人類靈性世界的內涵,表達信仰、智慧和靈性追求。「自我之色」藝術家通過色彩和形狀,表現自我和個人經驗的情感和認識,探索個人身份和自我價值的認識。「社會之色」藝術家運用色彩和形狀,表達出現代社會中的各種情感和價值觀,探索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和互動。「環境之色」藝術家通過色彩和形狀,表現出環境與人類之間的關係,探索人類對自然環境的影響和與之和諧相處的可能性。「未來之色」透過色彩和形狀來表現未來的可能性和想像,探索人類未來發展的方向和途徑,呈現對未來的探索和展望。「靈魂之色」探討色彩對於靈性與心靈深處的啟示與感受。「創傷之色」呈現色彩對於身心創傷療癒與恢復的作用。「天堂之色」透過色彩表現對未來世界的美好想像與幻想。「焦慮之色」以色彩呈現現代人日益增加的焦慮與不安感。「社交之色」探討色彩在社交場合中的影響力與重要性。「愛之色」透過色彩呈現愛的不同面向,探討愛與色彩之間的關聯性。夢想之色:透過色彩表現夢想與想像力,鼓勵觀眾追逐自己的夢想。 真實之色:探討色彩與現實之間的關聯性,呈現真實與虛構之間的模糊界限。 生命之色:以色彩呈現生命的多樣性與美麗,探討生命之間的共通點與差異。
策展理念:
在這個充滿挑戰和變化的時代,藝術作品呈現出了藝術家對世界的深刻觀察和對未來的想像,向觀眾展示了藝術的力量和價值。作品通過色彩和形狀來表達人類內心深處的情感和思想,並以多樣性和創造力來呈現藝術的魅力。在藝術家的作品中,觀眾可以感受到對身心靈、信仰和社會環境等方面的探索和表達,以及對未來世界的想像和期望。本次展覽的藝術作品充滿了生命力和能量,引領觀眾進入一個豐富多彩的藝術世界,讓人們感受到人類與自然的和諧共存和互相影響,展現出藝術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的重要性。
藝術是透過感官來傳達人類的內心世界。雖然意識無法看見,但可以透過藝術來表達。這次的展覽以色彩為主題,跨領域地運用裝置藝術,希望表達現代人在社會中面臨各種處境所產生的情緒反應。透過這些藝術作品,希望觀眾能夠更深入地理解現代人在面對各種情境時所產生的情緒反應,並從中尋求到更深層次的靈感與思考。
🧩AI生成藝術家曾國正老師近期研究分享_南應大美術系〔數位科技/藝術趨勢〕專欄
🧩AI生成藝術家曾國正老師近期研究分享_南應大美術系〔數位科技/藝術趨勢〕專欄
🧩AI生成藝術家曾國正老師近期研究分享_南應大美術系〔數位科技/藝術趨勢〕專欄
🧩AI生成藝術家曾國正老師近期研究分享_南應大美術系〔數位科技/藝術趨勢〕專欄
🧩AI生成藝術家曾國正老師近期研究分享_南應大美術系〔數位科技/藝術趨勢〕專欄
🧩AI生成藝術家曾國正老師近期研究分享_南應大美術系〔數位科技/藝術趨勢〕專欄
2023年4月7日~4月8日「鳥群」(The Flock of Birds)
https://www.facebook.com/kuojean.tseng/posts/pfbid0NmrXEoSmev386zZXTSQH2S1aEy6Hhi4GYHcRkt5mUuQVagBnUe8q5aSnxB7XjWa7l
「鳥群」系列 創作時間:2023年4月7日~4月8日
作品介紹:
「鳥群」公共藝術是台灣知名藝術家曾國正的一件作品,該作品已經在世界各地得到了廣泛的展示。此作品以大量的鳥類雕塑組成一個群體,形成一種巨大的鳥群,讓觀眾感受到大自然中鳥類的生態與動態。除此之外,該作品還包含了一些深刻的表現議題,包括國際關係、人類的盲從、生態議題、性別議題以及人權議題等等。
在國際關係方面,「鳥群」公共藝術提醒人們不同國家之間的關係和互動,呼籲各國之間要和平共處,共同努力保護地球的生態環境。同時,這個鳥群的形象也象徵了全球化時代人們的疏離和分散,喚起了人們對於全球化帶來的影響和挑戰的思考。
在生態議題方面,「鳥群」公共藝術將鳥類作為一種生物形象,表現了人類和自然環境的互動和影響。該作品呼籲人們要保護野生動物和生物多樣性,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在人權議題方面,「鳥群」公共藝術提醒人們要關注全球各地的人權問題,特別是關於言論自由和民主價值觀的議題。同時,作品中雕塑的性別差異也提醒人們對性別平等和女性權利的重視。
「鳥群」公共藝術在世界各地的展示,不僅能夠豐富當地的藝術文化氛圍,同時也能夠引發公眾對於社會問題和生態問題的關注和思考。該作品通過將生態元素、社會議題和藝術表現結合在一起,向觀眾傳達了一種深刻而富有啟發性。
2023年4月7日~4月8日「空間中的羽翼」(Wings in space)
https://www.facebook.com/kuojean.tseng/posts/pfbid02Yfm4EqC5v9KorJYLNXLRPy5LQg5PKVB3wuNDgKw5AJgbPRzKZrnevH4ghK4zJse6l
「空間中的羽翼系列」
創作時間:2023年4月7日~4月8日
曾國正是一位重要的當代藝術家,他的作品「空間中的羽翼系列」探討了空間中的穿透性,以自然界的有機造型為靈感,藉由使用多種材料,包括玻璃、金屬和聚氯乙烯(PVC)等,讓作品在光影的變化中呈現多樣的美感。
這些作品使用薄片狀的玻璃、金屬和PVC等材料,以輕盈的方式懸掛在空氣中,形成了一種幻想般的效果。作品中的形狀和線條也呈現出自然界中的有機曲線和流暢感,讓觀眾感受到一種自然之美。
另外,作品的特殊材質也讓它們能夠反射或折射光線,呈現出豐富的光影效果。這種光影變化隨著觀眾的位置和光線的角度而不斷改變,讓觀眾能夠在不同的角度欣賞到作品的美感。
總的來說,曾國正的「空間中的羽翼系列」作品旨在呼應自然界的美感,同時探討了空間、光影和材料的可能性。作品中的穿透性、流暢感和光影效果都展現了曾國正在當代藝術領域中的獨特風格和創新思維。
🧩AI生成藝術家曾國正老師近期研究創作分享_南應大美術系
🧩AI生成藝術家曾國正老師近期研究創作分享_南應大美術系
🧩AI生成藝術家曾國正老師近期研究創作分享_南應大美術系
🧩AI生成藝術家曾國正老師近期研究創作分享_南應大美術系
🧩AI生成藝術家曾國正老師近期研究創作分享_南應大美術系
🧩AI生成藝術家曾國正老師近期研究創作分享_南應大美術系
2023年4月7日「流動的羽翼」 (The flowing wings)
https://www.facebook.com/kuojean.tseng/posts/pfbid0VoCxo3gpxBbavz56rTj8S4yuJyNKMyRWgEu4D7kMoNgJnT2L6Ncru5vjyuvKGSeAl
「流動的羽翼」曾國正個展
時間:2023年4月7日~
地點:midjourney
作品介紹:
「流動的羽翼」是一個以昆蟲翅膀構造為主題的裝置藝術展覽。該展覽旨在透過創造一個獨特的空間和氛圍,讓觀眾可以身臨其境地體驗昆蟲翅膀所帶來的美感和魅力。
展覽的裝置藝術作品通常是大型的、立體的、具有互動性的,以及能夠和展覽場地相互融合的藝術作品。在「流動的羽翼」中,裝置藝術作品通常由昆蟲翅膀的形態、紋理、顏色和光影效果等元素所構成,以創造出一個獨特而具有吸引力的展覽空間。
觀眾進入展覽場地後,可以看到由昆蟲翅膀所構成的立體裝置,以及裝置中流動、轉動的翅膀。這些翅膀通常會隨著觀眾的動作和位置而移動,讓觀眾感受到流動性、穿透性,以及翅膀所帶來的美感。
此外,裝置藝術作品也通常會使用不同的材料和技術,如投影、聲音和燈光等,以營造出一個更加獨特、生動和豐富的展覽體驗。
「流動的羽翼」展覽旨在通過裝置藝術的形式來表現昆蟲翅膀的美感和多樣性,以及它們在昆蟲界中的重要性。裝置藝術作品不僅展示了藝術家的創意和技術,也帶給觀眾一個獨特、富有想像力的藝術體驗。
2023年4月7日「既近又遠」(Very close yet very far)
https://www.facebook.com/kuojean.tseng/posts/pfbid02z7j4hx14CRfwbH6yjjBUR1ULw1h4328FEY6mrWJdM43hR46bghpjG9rfZdh86hdcl
「既近又遠」曾國正個展
時間:2023年4月7日~
地點:midjourney
這個系列呈現大學時期探討主題的延續
展覽介紹:
曾國正的藝術展「既近又遠」在 MOMA 盛大展出,最引人注目的作品是一系列不同的透明屋。每個透明屋都展示了不同種類、不同姿態的狗,結合白色的毛布、玻璃、壓克力等材質,引領觀眾進入充滿哲學與詩意的藝術世界。
透明屋作品所呈現的是「內與外」的主題,它們象徵著人類存在於不同時空中的價值觀。而透明屋內的狗更是藝術家對於「存在」的探索與思考,透過不同品種、不同姿態的狗,呈現出豐富多樣的生命形態,也透露著對於生命的敬畏與珍視。
展覽中的作品不僅讓觀眾感受到藝術的純粹美感,也引發了人們對於「人際關係」的思考。每個透明屋內的狗都是一個獨立的存在,但它們彼此之間又存在著某種連結,正如人類在人際關係中一樣。
此外,還有一個非常有趣的作品,就是鏡屋。這個作品反映了環境,隱藏了自身的存在,使觀眾在透過鏡子反射出來的影像中,看到的是周遭環境和其他觀眾的身影,而看不到自己。另外,架高的房子象徵了虛幻的存在,讓觀眾感受到存在的無常和不可捉摸。而這些作品所使用的3D列印、白色的毛布、玻璃、壓可力等材質,更是為作品帶來了強烈的視覺衝擊和觸感上的驚喜。
在透明屋內,白色的存在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它們身上的色彩與透明屋形成強烈對比,更加凸顯了透明屋內的狗的存在感。整個作品充滿了對於生命的敬畏與珍視,以及藝術家對於人類與世界的探索與思考。
2023年4月5日「凝形─自然系列」(Solidified Form─Natural Series)
https://www.facebook.com/kuojean.tseng/posts/pfbid0281RhWYzgRiwKF5tmC6XXbkQy5ztUbqj3eo9PdtyzijBgcG8tenuHFTb3RKMxeSSLl
「凝形─自然系列」曾國正個展
時間:2023年4月5日~
展覽介紹:
「凝形─自然系列」是一場藝術展覽,由台灣藝術家曾國正所策劃。本次展覽以自然為主題,透過裝置藝術、攝影等多種方式,呈現出山、樹、花朵等自然元素所帶來的美感和象徵意義。
在展覽中,曾國正以環境議題為出發點,透過雕塑和現場裝置的形式,將自然元素與人造物結合起來。觀眾可以看到一系列由冰塊製作而成的雕塑和裝置,如雪景中的古典冰椅、海邊的冰椅等,展現出冰塊獨特的質感和形態。這些作品象徵著時間、生命和自然的變化,呼應著人與自然之間的互動關係。
此外,在展覽中,觀眾也可以看到一系列以花朵為主題的攝影作品。透過攝影的手法,曾國正捕捉到了花朵在自然中的美感和生命力,同時也呈現出花朵所帶來的象徵意義,如希望、生命、繁衍等。
展覽中的一個互動裝置,讓觀眾可以感受冰的溫度,透過與觀眾的互動,讓觀眾可以觸摸和感受冰塊的質感和溫度,深刻體驗冰的生命和不可逆的變化,象徵著時間的流逝和人類對自然的影響,讓觀眾可以通過互動的方式,感受到人與自然之間的聯繫和互動。
「凝形─自然系列」藝術展通過多種藝術形式,呈現出自然的美感和象徵意義,深刻地反映出人類對自然的依賴和對環境的責任感。
🧩AI生成藝術家曾國正老師近期研究分享_南應大美術系〔數位科技/藝術趨勢〕專欄_訪談者:林郁廷老師<南應大美術系專任助理教授>
🧩AI生成藝術家曾國正老師近期研究分享_南應大美術系〔數位科技/藝術趨勢〕專欄_訪談者:林郁廷老師<南應大美術系專任助理教授>
展覽作品集錦
https://www.canva.com/design/DAFffdPc9cY/Qiu_8y2ek_IsVH_jmuWkKQ/view?utm_content=DAFffdPc9cY&utm_campaign=designshare&utm_medium=link&utm_source=publishsharelink&fbclid=IwAR1eBrm13oUWsbhdmUBhvZ6aa2xYU49OXXala7wE_yMjg6XTy6OJdQyberY
「凝形─自然系列」 作品集(Solidified Form - Nature Series Collection)
https://www.canva.com/design/DAFffdPc9cY/Qiu_8y2ek_IsVH_jmuWkKQ/view?fbclid=IwAR0OcpdD9CrMoa6p21GnSvWF9-8WijH1bVOzmvVjk98_U_fs9CRU0up3x44
2023年4月5日「凝形」(Solidified Form)
https://www.facebook.com/kuojean.tseng/posts/pfbid02NsXjwBEV8ycceGJmqvd5Qd8hyeBHQ1MsJAar2d6UaQVo4YBvMkz4r9rUh3LUXb8Ul
「凝形」曾國正個展
時間:2023年4月5日~
展覽介紹:
「凝形」藝術展是一場由台灣藝術家曾國正所策劃的藝術展覽,主要探討水的象徵意義,以及冰塊在不同空間中的象徵。
曾國正以裝置藝術的方式,呈現出水的形態和特性。在展覽中,觀眾可以看到水在不同的狀態下,呈現出不同的質感和情感。冰塊作為水的一種形態,在展覽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象徵著個體獨處的狀態以及時間與空間對人的影響。
在展覽中的一件作品中,曾國正將冰塊置於一個封閉的空間中,讓觀眾可以近距離觀察冰塊的變化。在這個空間中,冰塊象徵著個體獨處的狀態以及時間與空間對人的影響。觀眾可以感受到冰塊與外界隔絕的孤獨感,以及其逐漸融化的悲傷和失落感。
在另一個展覽空間中,曾國正將冰塊放置在一個開放的空間中,讓冰塊暴露在自然環境下。在這個空間中,冰塊象徵著人與自然的互動和交流。觀眾可以感受到冰塊與周圍環境的互動,以及其隨著時間的變化所帶來的不同情感。
「凝形」藝術展通過曾國正獨特的創作方式,讓觀眾可以感受到水和冰塊所帶來的情感和象徵意義,深刻地反映出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2023年4月5日「墨‧黑」(Ink ‧ black)
https://www.facebook.com/kuojean.tseng/posts/pfbid02jipBjKQvyNsKpLhXWth8JKWZ7qFp14ZQUpnTwacJZKNjTjocAATaUmjquDCCJDabl
「墨‧黑」曾國正個展
時間:2023年4月5日~
展覽介紹:
在這個展覽中,曾國正的作品如同一首充滿哲思和感悟的詩歌,帶領觀眾探索人生、時間和歷史的深處。他運用木炭和紙張這兩種簡單而古老的素材,創作出充滿情感和意義的作品。
在曾國正的作品中,木炭不再是普通的繪畫材料,它蘊含著深厚的歷史感和文化象徵。他把木炭融入作品中,讓它化作深沉的黑色,從而喚起觀眾心底最深處的情感共鳴。每一條木炭線條、每一個質感都透露著藝術家對於生命、時間和歷史的思考和感悟。
曾國正的作品像是一片漆黑的星空,寂靜而深遠。觀眾需要仔細靜心,才能看到其中的奧妙和深度。他運用了多種紙張和傳統的技法,營造出一種獨特的質感和風格,令人如沐清風。他的作品需要觀眾沉澱和體驗,通過慢慢品味,才能感受到其中的精髓和情感。
這個展覽如同一場超凡脫俗的藝術盛宴,讓人們感受到生命的脆弱與珍貴,時間的無常與宝貴,歷史的厚重與意義。每一幅作品都充滿著藝術家的情感和感悟,像是一首清新深情的詩歌,引領觀眾重拾心靈的深處。(chatgpt)
--------------------------------------
在 MOMA 展廳內,
一片漆黑的星空,
曾國正的木炭之作,
展現出深遠的沉澱和靈動的情感。
從木炭的黑中,
看到了生命的脆弱與珍貴,
時間的無常與宝貴,
歷史的厚重與意義。
每一條木炭線條,
都是藝術家對於人生的思考,
每一個質感,
都是他對於世界的感悟。
用木炭創造的質感,
讓觀眾如沐清風,
用紙張的傳統技法,
展現出深邃的內涵。
在這裡,
人們可以感受到藝術的沉澱,
體驗到靈動的情感,
如同在閱讀一首清新深情的詩歌,
引領著我們重拾心靈深處
2023年4月4日以「鳥與家」(bird and home)
https://www.facebook.com/kuojean.tseng/posts/pfbid02ywtzFi5LeTRtzUtFY76Eo8okT1cPNE84KZBkRxxV6o4DubrtTethZBhZn5JzcRW6l
以鳥與家為題的裝置藝術
🧩AI生成藝術家曾國正老師近期研究分享_南應大美術系〔數位科技/藝術趨勢〕專欄_訪談者:林郁廷老師<南應大美術系專任助理教授>
🧩AI生成藝術家曾國正老師近期研究分享_南應大美術系〔數位科技/藝術趨勢〕專欄_訪談者:林郁廷老師<南應大美術系專任助理教授>
🧩AI生成藝術家曾國正老師近期研究分享_南應大美術系〔數位科技/藝術趨勢〕專欄_訪談者:林郁廷老師<南應大美術系專任助理教授>
🧩AI生成藝術家曾國正老師近期研究分享_南應大美術系〔數位科技/藝術趨勢〕專欄_訪談者:林郁廷老師<南應大美術系專任助理教授>
🧩AI生成藝術家曾國正老師近期研究分享_南應大美術系〔數位科技/藝術趨勢〕專欄_訪談者:林郁廷老師<南應大美術系專任助理教授>
🧩03、請問您認為在美術課堂的教學上,如何結合AI相關技術與資源來設計課程,讓學生除了傳統的美術學習外,可以有更多不同的認知與體驗?
在創作課程中,教師引入AI技術,協助學生創作,這包括了模仿風格、提供視覺化建議,甚至生成部分藝術元素,以更清晰地引導學生的創作方向。學生使用AI工具不僅能夠激發創意,使其在傳統藝術手法之外體驗到數位技術的創新。
在數位藝術或新媒體藝術課程中,學生通過AI生成的藝術作品,能夠深入了解技術與藝術的結合,同時拓展對當代藝術和科技的理解,有助於啟發他們的創作思維。
在藝術鑑賞的課程中,尤其是在藝術風格的討論中,使用AI工具進行藝術作品的分析,例如風格識別或主題分析,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更深層次的討論。這有助於培養他們對藝術作品背後意義和創作者意圖的理解。整體而言,這樣的教學方法能夠提升學生對藝術的感知和理解,使他們更全面地參與並受益於藝術創作的過程。
教師在課堂上設計自主學習教學策略,教師選擇AI工具獲取YouTube影片摘要再使用AI生成摘要之後,依據影片逐字稿與摘要整理成各種題型的學習單。
🧩04、老師可以介紹一下近期您觀察到AI發展趨勢,美術領域相關的知識與技術應用的資源嗎?( 網址 )
就我目前的認知,AI生成影像這個部分,我使用過的有微軟的image desinger,image creater,Midjourney 屬於比較隨機生成影像的,還有可以細部控制的stable diffusion類型的軟體,
例如Leonardo ai ,TensoArt、MageSpace 等,
AI生成漫畫網站:https://huggingface.co/spaces/jbilcke-hf/ai-comic-factory
AI及時生成圖像:
https://www.imgpilot.com/
Freep!k: https://www.freepik.com/pikaso/?log-in=google;
https://huggingface.co/spaces/SimianLuo/Latent_Consistency_Model
可以生成向量圖的 Recraft:https://www.recraft.ai/
提供影像、文字生成影片的網站,例如Runway、Pika、Moonvellay、Pixcerse、Genmo。
🧩05、請問老師還有什麼要補充的地方嗎?
當19世紀攝影機發明的時候,有人說從今以後繪畫已死,但繪畫仍是人們最常看見的藝術形式,20世紀杜象將小便斗拿出來,破除了藝術家原創,隨著電腦與網路科技的發展,人手一機,人人都可以輕鬆地拍照。新媒體藝術、跨領域的展演,讓藝術有更多的新面貌。來到21世紀初,我對於藝術充滿了更多的期待,因為藝術的原點還是回到人身上,當AI出現之後,人人都可以用圖像來創作, AI科技讓每個人得到平等的機會,讓每個人更有可能成為藝術家。
《Chatgpt》
19世紀攝影機的發明曾引起一場藝術界的轟動,有人預言繪畫將告終。然而,儘管攝影技術的普及,繪畫仍舊是人們最為頻繁欣賞的藝術形式。20世紀,杜象挑戰傳統,以非傳統的素材,例如小便斗,重新定義藝術的界限,摒棄了傳統藝術家的原創觀念。
隨著電腦和網路科技的快速發展,相機變得無處不在,人人都能輕鬆地捕捉影像。新媒體藝術和跨領域展演的興起使藝術展現更多元的面貌。進入21世紀初,我對藝術充滿更多期待,因為藝術再度回歸到人的本質。
隨著人工智慧的出現,每個人都能夠利用AI技術創作屬於自己獨特的圖像。AI科技為每個人提供平等的創作機會,使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藝術家。這種技術的普及讓藝術更加民主化,打破了傳統的創作框架,使藝術變得更加多元且具有包容性。
總的來說,藝術的演變不斷推動著人類文化的發展。無論是攝影機的出現、杜象的挑戰,還是AI科技的崛起,每一次變革都為藝術注入新的生命力,讓我們期待未來藝術將展現出怎樣的令人驚艷之處。
※精簡版
19世紀攝影機發明後,有人預言繪畫終結,然而繪畫仍為主流。20世紀,杜象挑戰傳統,用小便斗重新定義藝術。科技進步,相機普及,新媒體藝術興起。
進入21世紀,我對藝術充滿期待,AI科技使每人都能成為藝術家,打破傳統創作框架。藝術變得更民主、多元,演變推動文化發展。攝影機、杜象、AI科技,每次變革都為藝術注入新生命,期待未來的驚艷之處。
《Bing AI》建議與修飾
你的文章內容很豐富,但是結構不太清晰,可以分成幾個段落,每個段落有一個主題句,然後用例子或論據來支持你的觀點。
你的文章中有一些錯別字或用詞不當,例如「繪畫已死」應該是「繪畫已亡」,「杜象」應該是「杜尚」,「小便斗」應該是「噴泉」,「原創」應該是「原則」等等,這些都需要修正。
你的文章中有一些觀點可以加以引用或說明,例如「有人說從今以後繪畫已亡」,你可以說明是誰說的,或者是在什麼情況下說的,這樣可以增加你的文章的可信度和說服力。
你的文章中有一些用詞可以更精確或更具表現力,例如「新媒體藝術」可以具體說明是什麼樣的藝術,例如「數位藝術」、「互動藝術」、「裝置藝術」等等,「跨領域的展演」可以舉一些例子,例如「音樂與視覺的結合」、「舞蹈與科技的互動」等等,這樣可以讓讀者更容易理解你的意思。
根據以上的建議,我為你修改了一個版本,你可以參考看看:
當19世紀攝影機發明的時候,有人認為繪畫已經失去了其存在的意義,因為攝影可以更快速、更真實地記錄現實。然而,繪畫並沒有因此消亡,反而發展出了更多的風格和表現方式,例如印象派、表現主義、抽象派等等,讓繪畫成為人們最常看見的藝術形式之一。
到了20世紀,藝術家們開始挑戰傳統的藝術原則和觀念,尋求更多的創新和突破。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法國藝術家馬塞爾·杜尚,他將一個小便斗翻轉後,簽上自己的名字,並將其命名為「噴泉」,作為一件藝術品展出。這件作品引發了極大的爭議,也引發了人們對於什麼是藝術的思考。
隨著電腦與網路科技的發展,藝術的形式和媒介也有了更多的變化和可能性。人手一機,人人都可以輕鬆地拍照,但也有人利用數位工具來創造出更具個性和想像力的圖像,例如數位繪畫、數位拼貼、數位動畫等等。這些被稱為「數位藝術」的作品,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可以在網路上自由地傳播和分享。此外,也有一些藝術家將不同的藝術形式結合起來,創造出跨領域的展演,例如音樂與視覺的結合、舞蹈與科技的互動等等。這些被稱為「新媒體藝術」的作品,通常需要觀眾的參與和互動,讓藝術有更多的新面貌。
來到21世紀初,我對於藝術充滿了更多的期待,因為藝術的原點還是回到人身上。當AI出現之後,人人都可以利用AI的技術來創作屬於自己的圖像,例如AI繪畫、AI詩歌、AI音樂等等。AI科技讓每個人得到平等的機會,讓每個人都能成為藝術家。但是,這也帶來了一些問題和挑戰,例如AI的藝術是否有創意和靈魂,AI的藝術是否會取代人類的藝術,AI的藝術是否有著作權和道德等等。這些問題需要我們更深入地思考和探討,也需要我們更積極地參與和創造,才能讓藝術在AI的時代繼續發光發熱。
※精簡版
繪畫在攝影出現後沒有消亡,反而展現了更多的風格和表現。20世紀的藝術家們挑戰傳統,創造出新的藝術形式,如杜尚的「噴泉」。電腦和網路的發展,帶來了數位藝術和新媒體藝術,讓藝術更多元和互動。21世紀初,AI的出現,讓每個人都能利用AI技術創作,但也引發了一些關於藝術的問題和挑戰,需要我們更積極地思考和參與。
🧩十分感謝國正老師接受訪問,希望未來有機會邀請您來我們的課堂上與學生分享交流。 🧩